古詩《施閏章·上留田行》原文賞析
里中有啼兒,聲聲呼阿母。母死血濡衣,猶銜懷中乳。
“上留田行”為古樂府舊題,崔豹《古今注》曰:“上留田,地名也。人有父母死不字其孤弟者,鄰人為其弟作悲歌以諷其兄,故曰《上留田》?!薄稑犯畯V題》云:“蓋漢世人也。云‘里中有啼兒,似類親父子。回車問啼兒,慷慨不可止。’”由此可見,它原是漢代一首諷刺某個在父母死后不肯撫養其幼弟的為兄者之作。施閏章這首《上留田行》雖采用古樂府舊題,甚至襲用原詩首句,但詩旨已根本不同。它通過一個令人目不忍睹的悲慘場景,反映的是清初兵亂的社會現實。
首句“里中有啼兒”: “里”指鄉里; “啼兒”,一個哭啼的幼兒,此乃詩的“主角”。此“兒”之所以“啼”,因為他正嗷嗷待哺。次句“聲聲呼阿母”,進而寫饑兒邊哭邊向 “阿母”索哺的情景?!奥暵暋悲B字的運用,傳神地表現出幼兒饑餓已極、急欲飽腹之狀。詩前兩句從聽覺角度寫幼兒之“啼”與“呼”,真切自然,使人如聞其聲,并不由得對“啼兒”產生憐惜之意。次句“呼阿母”三字又起到向第三句過渡作用,如同電影蒙太奇鏡頭自然而然地移向詩中的“配角”——“阿母”。但啼兒所呼之“阿母”為何竟忍心兒啼而不加照看呢?前兩句詩實際造成了一個懸念。詩過渡到第三句云“母死血濡衣”,則解開了懸念。“濡衣”即沾衣。第三句首字與次句尾字皆為“母”,此乃頂針修辭格,銜接緊密自然。但這“母死血濡衣”的意象卻令人觸目驚心,萬萬料想不到?!鞍⒛浮?因何而死?詩前有小序云: “傷婦死于兵也?!痹俾撓登宄踔畱饋y背景,從“血濡衣”來看,她顯然是被亂兵所殺。這一形象意蘊深厚。它是當時廣大百姓慘遭殺戮的一個縮影。詩的鏡頭在由 “兒”移向 “母”之后,終于推出“兒”的一個“特寫”而予“定格”: 雖然母已死,但饑兒竟“猶銜懷中乳”。饑兒年幼無知,阿母已死全然不覺,吸乳不出乃“啼”而“呼”母; 母不應,復“銜懷中乳”; 再銜而無乳,則又該“啼”而 “呼”母矣!母死誠然可悲,孤兒無知而銜母尸之乳更令人下淚,人間慘事大概莫過于此了。后兩句從視覺角度寫母之血衣與兒子銜乳,無聲更比有聲悲!
施閏章論詩主張“言有物”,即反映社現實,反對“風云月露,鋪張滿眼之”一葉空紙。此詩自是“言有物”之計,反映的是清初悲慘的社會現實。但施閏章評杜甫 “三吏”、“三別”,“妙在痛快,亦傷太盡”; 評王粲 《七哀》詩“蘊藉差別”。(上引均見《蠖齋詩話》) 又可見其審美趣味在“蘊藉” 而反對“太盡”。故其詩寫“愁苦之事,皆溫柔敦厚以出之” (鄧之誠《清詩紀事初編》)。此詩所記之事雖 “愁苦”悲慘,但卻寫得“溫柔敦厚”。詩具怨刺之意,但卻怨而不怒,委婉含蓄。詩人基本上采用客觀描敘的手法,其本人的內在感情并不流露,甚至對于“阿母” 因何而“死”,亦毫不涉及。這種“一唱三嘆”的 “風人之旨” (王士禛《池北偶談》評施詩語),與白居易新樂府詩“卒章顯其志”(《新樂府序》)式的直言揭露自不可同日而語。其長處是“蘊藉”而意旨深厚,其短處是怨刺的力量較弱,無“痛快”之“妙”。
上一篇:古詩《龔鼎孳·上巳將過金陵(錄二)》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李東陽·與趙夢麟諸人游甘露寺》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