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韓愈·應科目時與人書①
月日,愈再拜:
天池之濱,大江之濆,曰有怪物焉,蓋非常鱗凡介之品匯匹儔也②。其得水,變化風雨,上下于天不難也。其不及水,蓋尋常尺寸之間耳③。無高山大陵、曠途絕險為之關隔也,然其窮涸,不能自致乎水, 為獱獺之笑者④, 蓋十八九矣。 如有力者哀其窮而運轉之, 蓋一舉手一投足之勞也。然是物也,負其異于眾也,且曰: “爛死于沙泥,吾寧樂之,若俯首帖耳搖尾而乞憐者,非我之志也。”是以有力者遇之,熟視之若無睹也。其死其生,固不可知也。
今又有有力者當其前矣,聊試仰首一鳴號焉,庸詎知有力者不哀其窮⑤,而忘一舉手一投足之勞而轉之清波乎?其哀之,命也; 其不哀之,命也; 知其在命而且鳴號之者,亦命也。
愈今者實有類于是,是以忘其疏愚之罪⑥,而有是說焉。閣下其亦憐察之。
【注釋】 ①應科目: 參加博學鴻詞科考試。唐代科舉制度設生徒、鄉貢、制舉三科取士,取士分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字等,因名目繁多,故稱科目。②天池: 大海,南海。見《莊子·逍遙游》: “南溟在天池也?!?又: “窮發之北,有溟海者,天池也?!睘I: 水邊。濆(fen): 堤岸,指江岸、水邊。常鱗凡介: 平常的水生動物。魚類為鱗,龜類為介。品匯: 同一品類相互聚匯,或指同一品類。匹儔 (chou): 相等同。儔,伴侶,匹配。③尋常尺寸: 指很小的范圍。尋常, 古代的度量單位, 八尺為尋, 倍尋為常。④獱(bin): 小水獺。⑤庸詎(ju): 相當于“豈”,表反詰。一作 “庸遽”。⑥疏愚: 疏忽愚陋,粗魯愚昧。
【譯文】 某月某日,韓愈再三拜上:
南海的水邊,大江的岸旁,聽說有個怪物,它不是平常那些披鱗帶甲類的水族。它得到了水,就能變風化雨,上天下地都不困難??墒且坏╇x開了水,哪怕就那么一尺來遠,并無高山大丘、長途險關的阻攔,卻只能窮愁于干涸,毫無辦法把自己趨移到水里去,因而受到水獺之類取笑,則是經常的事。如果有人可憐它的困境 ,而去幫它挪動一下,只不過是一伸手、一提腳的輕易事情。但這怪物卻偏偏因自己與眾不同而自負,宣稱道: “就是死了爛在泥沙里,我也寧愿這樣; 如果要我低頭搭耳,搖著尾巴去向別人求得憐憫和援助,那決不是我的意愿。” 所以有力量的人碰到它,都像沒看見一樣。這東西到底能繼續活下去,還是很快就會死呢? 實在是不清楚了。
現在又有一位有力量的人來到它面前了。姑且試著抬頭叫喊他一聲吧。但又怎么知道這位有力量的人會不同情它的處境,忽略一伸手、一提腳的工夫,把它送到水里去呢?他能夠同情它,是命運; 不同情它,也是命運; 知道這些都是命中注定而又偏偏要叫喊他,也同樣是命運啊!
韓愈我今天的處境,確實和上面所說的那個怪物差不多了,所以不顧粗魯愚陋而說了上面這些話。閣下您也許能夠哀憐體察吧。
【鑒賞】 這篇富有寓言色彩的信,是韓愈在貞元九年(793)應博學鴻詞科考試時寫的。作者巧妙地以怪物自喻,而以有力者喻當朝權貴,反映了一個身處困境的士人積極進取、追求功名的精神,抒發了自己空懷奇才而不見重于時的積郁。信中并不直言其事,而是通過描寫一個失水即死、得水即活、急待有力者費舉手之勞而轉之清波的“怪物”來比喻自己的才能,人格,處境,要求和對方的身份、作用。這種設喻奇特而得體,比直說要生動得多、高明得多。這樣構思用筆既使自己雖是求人相助,卻顯得理直氣壯、不卑不亢、很有分寸,又使行文氣勢磅礴、曲折多變,能打動對方。
上一篇:《古文觀止·韓愈·師說》鑒賞
下一篇:《古文·弈喻》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