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潘德輿·雨后看山》原文賞析
遠山霽后近,近山雨中遠。厓隒疊回薄,朝嵐郁不散。谷云藏日華,蒼茫忽疑晚。但覺青濛濛,一氣抱徐兗。蔥蘢萬草木,佳境掩何限。詎識晻靄中,天地合蒼渾。峰巒愛刻露,所保毋乃淺!
詩的開篇很奇特: “遠山霽后近,近山雨中遠。”這是回環、蟬聯等修辭手法的巧妙運用,詩人一上來就構造了一種視覺迷亂:山是遠耶?近耶?似乎失去了客觀標準,而取決于天氣的陰晴變化。“厓隒疊回薄,朝嵐郁不散。”這是描寫層疊的山崖回旋起伏,清晨山林間的云氣郁結不散,雖展現了一幅清晰、生動的畫面,卻又以“郁不散”為后面作鋪墊。接著的“谷云藏日華,蒼茫忽疑晚。但覺青濛濛,一氣抱徐兗”,突出山谷云霧掩蓋了日光,山上山下一片迷迷茫茫,這在視覺畫面中已經滲透心理感受了。一個“疑”,一個“但覺”,頓時給自然景象染上濃重的主觀色調;尤其“一氣抱徐兗”句,說整個徐州和兗州即江蘇北部和山東南部都籠罩在一片蒼茫云氣中,分明是視野所不及了。這一句著意仿效杜甫的“齊魯青未了”(《望岳》),所表現的都是一種心理揣摹和心理體驗,只不過杜甫用來形容山勢之高峻,潘氏則以此烘托山云的曠遠。至此,詩人還覺得意猶未盡,進一步加以渲染:“蔥蘢萬草木,佳境掩何限。詎識晻靄中,天地合蒼渾。” 豈止徐、兗,千山萬壑的茂盛草木,百態千姿的種種美景,都被云霧吞沒了,乃至整個宇宙天地都變得渾渾茫茫、縹緲難識了。
詩人用盡筆墨寫山,卻又始終不讓其露出真面目,用意何在呢?結尾點明了題旨: “峰巒愛刻露,所保毋乃淺!”意思是說:觀賞山景的人如果喜愛或滿足于顯豁呈露的話,那末他的收獲必定是浮泛、膚淺的。是的,欣賞自然山水本是主體的道德觀念尋求客體再現的過程,必須善于發掘自然山水所蘊涵的道德的、精神的、倫理的價值,達到心靈的感應、默契和共鳴。因此,一覽無余,一目了然也就一無所獲,而愈是朦朦朧朧、若隱若現的景象,往往愈能激發豐富多彩的想象和聯想,從而獲得無限的興味、無窮的情趣。在這里,詩人似乎對我國傳統的“含而不露”的美學觀念作了形象闡發。再放開來看,詩人又好像在告誡自己和世人: 為人處世忌諱鋒芒畢露,毫無保留,要講點心機、涵養,學會“韜晦養性”,否則將處處碰壁、一事無成。這是否為潘德輿的切膚之痛和人生經驗之談呢?其中包蘊的深層寓意只好有待后人去揣測,去思索了。
古代詩人常借山水抒寫玄旨、理趣,潘德輿也會這樣。當然,我們不能把 《雨后看山》同 “淡乎寡味”的玄言詩相提并論。如前所述,它具有客觀景象與主觀意象、視覺感觸與心理感受渾然一體的特色,能夠熔生動的景致、真摯的情感和深邃的理趣于一爐。全詩由景生情,由情入理,在感性愉悅的基礎上進入哲理沉思,三者在詩人的胸間、筆端相互滲透、相互輝映,稱得上“景非滯景,景總含情,神理流乎兩者” (王夫之《古詩評述》) 的佳作。
上一篇:古詩《王士禛·雨中度故關》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查慎行·雪夜泊胥門與蒙泉抵足臥》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