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丘山
位于安徽省當涂縣城北2.5公里,寧蕪公路旁。又稱黃山。據(jù)民國《當涂縣志》記載,黃山高四十丈,相傳仙翁浮丘牧雞于此,故名浮丘山。舊時江水直至山下,又稱黃江山。今名為黃山。山巔有黃山塔,據(jù)說為南朝宋武帝劉裕所建,后幾經(jīng)修葺。塔高25米,直徑約2米,底17.6米,為磚石結(jié)構(gòu)。檐狀為蓮瓣,五層八面,每層有四拱門中間空心。現(xiàn)塔身內(nèi)外均有一些殘損。唐李白“長嘯依天梯”詩句,即指此塔。昔時,山上有凌歊臺,為南朝宋孝武帝劉駿所建的避暑離宮。唐詩人許渾有詩云:“宋祖凌歊樂未回,三千歌舞宿層臺。”今山上仍存方丈巨石遺址,并有明人刻字。縣志記載:“山之陽有東岳廟、廣福寺。寺后舊多青松,邑令章嘉禎植,人稱‘章公松’。上有深云館、懷古臺、誓清堂,今皆廢。”誓清堂建于南宋嘉定年間(1208年—1224年),是為了紀念東晉愛國將領(lǐng)祖逖“渡江擊楫,誓師于此”,取“誓清中原”之意,名為“誓清堂”。南宋淳佑年間(1241年—1252年)重修時,易名“極目亭”,并有米芾所書“極目亭”匾額。今登臨山巔,可攬江勝。
〔古詩文賞析〕 凌 歊 臺 唐·李白
曠望登古臺,臺高極人目。
疊嶂列遠空,雜花間平陸。
閑云入窗牖,野翠生松竹。
欲覽碑上文,苔侵豈堪讀。
南朝宋武帝建離宮于當涂縣黃山之上。此山“與徽州、寧國二郡界內(nèi)之黃山,名同而地異。”據(jù)《江南通志》載,凌歊臺在黃山上,“有石如案,高可五尺,頂平而圓,宋武帝建宮避暑處。”又據(jù)周必大《泛舟游山錄》云:“出北門五里余,登凌歊臺,臺在黃山上,本不高,而望甚遠。西南即青山、卻顧采石、天門及溧陽、和州諸山,皆在目中。”李白登臨賞玩的,便是此臺。“曠望登古臺,臺高極人目。”寫登臺眺望,眼界頓開。此就臺寫起,引發(fā)所見之景。
中間四句“疊嶂列遠空,雜花間平陸,閑云入窗牖、野翠生松竹”,寫遠近之景。遠景,見諸山蜿蜒不盡,山巒重疊,排列在天邊;近景,見高高低低、起伏不平的原野上長滿各色璀燦的花朵。“閑云”,寫云的悠然自得,無拘無束,舒卷自如。窗牖,當是南朝離宮的斷壁殘垣。看閑云繚繞,自由出入窗牖,不免讓人產(chǎn)生荒涼之嘆。那松竹或許是當年建離宮時種植的,卻因長年無人照料,各種野生雜木混生,但見翠綠一片,已難分清個子丑寅卯了。這四句由遠及近,由景及情,已蘊含有憑吊之意,物是人非,春色依舊。朝代的興衰更替,并不妨礙大地回春。春風吹開了各種各樣的野花,吹綠了松竹。人世代謝,景觀卻如昨日,只是不見了昔日的帝王宮妃,也落得個消閑自在。
“欲覽碑上文,苔侵豈堪讀。”有心覽古,自然應(yīng)讀一讀碑文。古人建碑,無非是記事、紀功,以期流芳百世。卻不料這碑文也因年代久遠,綠苔橫生,字跡模糊,已不堪讀。詩人最后把筆墨集中在碑石之上,說碑已不堪讀,而不堪讀的原因,竟然是那星星斑斑的綠苔。若此碑有歷史價值,值得人們愛護,恐怕不至于慘遭如此下場。想把名字刻入石頭,希望不朽的統(tǒng)治者們,也應(yīng)該深思了。
這首詩若不深讀,也許會認為它是一般的懷古之作。詩人李白的偉大之處,在于平凡中寫出新意。他懷古而不依戀,還能更進一層寫歷史的沉思,借人們熟視無睹的平凡事物寫自己深刻的歷史感想,使這首貌似寫景的懷古詩具有了異常豐富的歷史內(nèi)涵,并有著警世的作用。
(周家群)
〔現(xiàn)代散文〕 當涂,是李白晚年淹留,逝后埋骨的地方。這里人杰地靈,物產(chǎn)豐富,山青水秀,景色宜人,宛若一塊點綴在長江之濱的玲瓏碧玉。到當涂游玩,青山李白墓等詩人留有遺蹤的地方自然不可不去,但一些塔橋廟宇、亭臺樓閣卻也是很耐一看的。
仲秋的一天,我與一些遠方客人游罷采石磯,便驅(qū)車前往當涂的大青山拜謁李白墓。車行寧蕪公路上,我們看到路東突起一座山來,山頂矗立著一座寶塔,猶如一柄利劍。登上塔頂,憑高眺望,定然是別有情趣的。我們便停車,往山上的寶塔行去。
據(jù)言,這座山有好幾個名兒:浮丘山、黃山、黃江山,每個名字后面想必都會有著一個美妙的傳說。
寶塔名為黃山孤塔,磚木結(jié)構(gòu),中問空心,共五層八面,在塔根下仰視便顯得很高。塔的周圍松竹蒼翠,景色優(yōu)美。登上五層的塔頂,但可望見滾滾長江奔騰北去,平疇山巒連綿不絕,田野中的金黃稻浪一波波地漾過來又漾過去,好一幅江南田園圖。塔的東山坡有一群巨石,石面平滑,名仙人臺。相傳古仙人浮丘公牧雞于此。也有的說張果老等八仙過海時路過此處小憩而得名。不管哪路仙人留下的仙蹤,喜好獵奇的我禁不住誘惑,率先到仙人臺上坐一坐以望沾點仙氣,同游者耐不住,也學我且做一瞬仙人。仙人臺上還有摩崖石刻,字跡依稀可辨,筆力遒勁灑脫,文曰:“巨石如巨人,站立山之側(cè)。古今不復(fù)知,疑臥和氏璧。”曾讀過史書,這塔前還曾營造過南朝宋武帝劉裕的避暑離宮,名為凌歊臺。可惜,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卻是一片廢墟上的平地。李白曾在此處寫下《夜泊黃山聞殷十四吳吟》和《凌歊臺》等不朽的詩篇。一次,他送族弟溧陽尉濟充汛舟赴華陰時,特意停舟遨游黃山,并寫詩贊美孤塔,有詩聯(lián)曰:“送君登黃山,長嘯依天梯”。孤塔之雄姿,由此可見一斑。
在孤塔前,我們還能從西南方向看見另一塔,該塔名叫“金柱塔”,與黃山孤塔遙遙相對,好象一對情侶,脈脈含情,看來孤塔還并不孤單。據(jù)說,明代萬歷年間,鄉(xiāng)民們?yōu)榱伺d建圩堤,挖土挑方,意外地挖出宋時埋藏的一窖黃金,縣令便以其金征購民田為塔基,壘土成阜,不到一年,建成六角七層寶塔于姑溪河入長江口處,以鎮(zhèn)水土流失。此塔初名“鐵淋”,不久改為“金柱”,內(nèi)中含意深遂,大概是說“非金而有金肋,非柱而有柱形”。清康熙年間曾予重修,并建一堂一亭于塔下,周圍植以花卉修竹,供游人觀賞。而今堂亭俱毀,唯塔仍傲然屹立。因塔臨長江,如能登臨一望,定能看到無限風光的。我們是很想往金柱塔去一覽勝跡的,由于行程匆匆,只能悵悵地在心頭存此一念了。
(舒詠平)
〔民間文學〕 當涂城北黃山頂上有座寶塔,上下五層一樣粗,象根光禿禿的石柱,顯得矮小丑陋。城西金柱關(guān)也有一座寶塔,高大雄偉,造型美觀,飛檐翹角,內(nèi)有石階,游人可拾級而上,鳥瞰大江南北秀麗風光。
提起這兩座寶塔,還有一段傳說。古時候,有個技藝高超的瓦匠,造了不計其數(shù)的殿堂廟宇,涵閘斗門,名氣越來越大,聘他做工的人越來越多。因此,他漸漸地擺起了架子,凡是沒有毛驢和轎子來接的,休想請得動他,即使請去了,他也很少動手,只是坐在一旁,品著細茶,指手劃腳地教徒弟干活。
他那個徒弟是個好小伙子,為人忠厚老實,愛動腦筋,肯花力氣。天長日久,他的手藝趕上了師傅。有一次,他造了一座石橋,玲瓏別致,堅固無比。有位秀才路過此橋時,驚嘆不已,揮筆題贈了四個大字“天下第一”,并請匠人刻成石碑立在橋頭。消息傳到師傅那里,師傅火冒三丈,當即趕到橋頭,恨不得一腳把碑踢翻。恰巧那位題字的秀才來了,師傅更是火上加油,一把扯住秀才的衣領(lǐng),要他把這塊石碑移到自己造的另一座橋上去。
秀才不依,二人便扭打起來,一直鬧到縣官那里。縣官聽完二人爭辯,陡然想出一條妙計,他對瓦匠師傅說:“本縣正想營造兩座寶塔,以鎮(zhèn)風水。一座在西,一座在北,你和徒弟各造一座,限七日完工,看誰造得好,‘天下第一’碑就歸誰。”怒氣沖沖的秀才,聽了縣官的話,喜笑顏開,點頭贊許。
第二天,師徒二人開始造塔。徒弟說:“恩師家住黃山旁,不妨就近施工。”師傅知道徒弟心眼好,便接過話茬:“弟子言之有理,那就一言為定嘍。”話畢,徒弟飛步奔往江邊金柱關(guān),不顧渾身汗水淋漓,馬上拿起瓦刀劈劈叭叭砌將起來。晚上月黑風狂,他挑燈夜戰(zhàn),寶塔就象春筍一般往上直冒。而師傅吶,他卻故作鎮(zhèn)靜,與村人海闊天空地談今論古,喝酒猜拳,妻子幾次問他何時動手,他卻漫不經(jīng)心地說:“娘子何必發(fā)愁?我造寶塔,不費吹灰之力,就是閉上一只眼睛,綁住了一只手,也要比弟子造得又快又好。七天之后,你看‘天下第一’碑不送到我家里才怪哩。”
六天過去了,師傅還在喝酒猜拳。第七天的中午,妻子驚驚慌慌地從外面跑了進來,說:“不好了,你徒弟的寶塔已砌到頂了。”師傅這才放下酒杯,跑到門口朝西南江邊一看,果然有一座寶塔聳入云霄。俗話說急中生智,他屁股一磨,轉(zhuǎn)身回家扛了一只水車上的五人軸,氣喘吁吁地爬到黃山頂上,把水車軸往地上一豎,急急忙忙用磚塊在軸的外面砌了一個圓圈,等到太陽落山時,他已累得精疲力盡了,但仍然裝出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神氣活現(xiàn)地對妻子說:“你看我這座寶塔,不是比弟子造的那座寶塔高出半座山嗎?”
那塊“天下第一”的石碑,雖然不知縣官判給誰了,但是師徒造塔的故事卻在民間流傳下來。
(劉萬友 整理)
上一篇:描寫《滄浪亭》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清江小三峽》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