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梁佩蘭·粵曲(錄二)·琵琶洲頭洲水清》原文賞析
琵琶洲頭洲水清,琵琶洲尾洲水平,一聲欸乃一聲槳,共唱漁歌對月明。
與第一首雄麗渾厚的風格不同,此詩顯得清新典雅。如果說前一首具有陽剛之氣,那么,這一首就完全是陰柔之美。之所以有如此強烈的反差,原因是詩歌的題材不同: 前一首寫山,因而宏偉,這一首寫水,因而恬淡。也就是說,詩人摹擬的民歌性質有所不同: 前一首是山歌,而這一首是漁歌,乃是珠江漁夫所唱,謳歌的是琵琶洲一帶傍晚的美麗景色。據《羊城古鈔》記載,珠江出廣州城東南三十里,江中有洲突起,高十余丈,上有山岡,形似琵琶,故名。
前二句寫琵琶洲一帶的江中景色,“清” 和 “平”一是寫水的顏色,一是寫水的形態,其實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只有水平如鏡,才可能清澈見底。通過清、平二字,烘托了寧靜的氣氛,為全詩奠定了雅淡的基調。七言絕句篇幅短小,為擴大詩歌容量,一般很少反復詠嘆。由于這是一首擬民歌之作,因此,復沓回合的句式似乎更近于民歌的特征。并且,從音節上看,也顯得朗朗上口。這里,通過從前一句的洲頭,到后一句的洲尾,讓人更可以細細感受到一葉小舟在逆水中緩緩而行的情趣。
如果說一、二句寫江中之景,那么,三、四句就是寫江中之人了。第三句從柳宗元《漁翁》“一聲欸乃山水綠” 中化出。欸乃,指漁歌,唐時民間有《欸乃曲》。漁歌和槳聲的此起彼伏,表現了漁民滿載而歸時悠閑自得的神態。最后一句承“一聲欸乃”而來,只是通過共唱,暗示了歸舟之多。盡管這首詩所描寫的,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傍晚景色,而詩人在最后還是確切交待了時間——對月明。
袁枚在《隨園詩話》中說: “畫家有讀畫之說,佘謂畫無可讀者,讀其詩也。”如果說讀畫是讀畫中之詩,那么我們言觀詩,就必定是觀詩中之畫無疑了。這首詩中的畫意是顯而易見的: 江水清平,明月初升,輕舟緩歸,漁歌唱晚,情與景,景與人的完美結合,又似乎不是一幅普通的畫面,而是一組有動感的電影鏡頭。這組鏡頭又是通過極通俗、極自然、極流暢的民歌語言加以表現,就更見難能可貴,這確實需要詩人具有高超的藝術造詣。
上一篇:古詩《劉獻廷·王昭君》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汪繹·田家樂》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