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民歌·襄陽樂(選四首)·其三》原文與賞析
江陵三千三,西塞陌中央。但問相隨否,何計道里長。
如果說《襄陽樂九曲》的第一首寫的是愛情的視覺交流,那么這第三首寫的則是愛情的語言交流。作者描述了一對戀人關于愛情要經受考驗的問答。
“江陵三千三,西塞陌中央。”江陵古稱荊州,春秋時期楚國設郢都于此,漢代設江陵縣,位處長江中游的北岸。從地圖上看,從襄陽到江陵的直線距離約四百里,走水路需順漢水南下至武昌,再逆長江西去,也只有千余里。所謂“三千三”只不過是對路途遙遠的一種夸張說法,特別在南朝民歌中是慣用詞語,如: “江陵三千三,何足持作遠”(《那呵灘》),“江陵去揚州,三千三百里”( 《懊儂歌》)。西塞,當指西塞山。西塞山坐落于今湖北省黃石市東郊長江岸邊,其橫江一面高530余米,危峰突兀,截流激漩,形勢險峻,壯若關塞,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時孫策、周瑜乃至南朝的劉裕都曾于此結塞扼江,派重兵鎮守。劉禹錫 《西塞山懷古》曰: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即指公元280年晉大將王濬率水師于此大破吳軍之役。但是,從襄陽去江陵無論陸路還是水路都無需繞道西塞山。所謂 “西塞陌中央”,無非是把 “西塞”當做旅途中險隘的代稱罷了。因而這兩句歌辭極言路之漫長和艱險。
“但問相隨否,何計道里長。”面對長而且險的道路,一對戀人的一問一答,表現了女主人公愛情的堅定性。同第一首歌聯系起來看,男主人公應當是江陵人,來襄陽或經商或旅游,女主人公自然是襄陽本地人。他們兩人在大堤上邂逅相逢,一見鐘情,共定終身大事。然而他們面對著一個嚴峻的實際問題:一個未諳世事的少女背井離鄉,遠嫁異地,她有這樣的勇氣嗎?男主人公遲疑了,他不能不對女方發出探詢,但是,出乎他的意料,她做出干脆的回答: “何計道里長。”
“何計道里長”,可以說一句話刻畫出一個性格。五字一句的反詰,音節響亮,擲地有聲,隨聲站起一位開朗、勇毅、熱情、果斷的女性。她化愛情為力量,這力量可以征服萬水千山。當然,愛情生活中的 “江陵”之遙和“西塞”之險也是不在話下的了。
上一篇:《魏晉南北朝民歌·烏夜啼八曲(選四曲)·其三》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唐代民歌·祓禊曲(三首)·其三》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