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元稹》言情贈友詩歌
自我從宦游①,七年在長安。
所得唯元君,乃知定交難。
豈無山上苗②? 徑寸無歲寒。
豈無要津水③? 咫尺有波瀾④。
之子異于是⑤,久要誓不諼⑥。
無波古井水,有節(jié)秋竹竿。
一為同心友,三及芳歲闌⑦。
花下鞍馬跡,雪中杯酒歡。
衡門相逢迎⑧,不具帶與冠。
春風日高睡,秋月夜深看。
不為同登科,不為同署官。
所合在方寸⑨,心源無異端⑩。
白居易于貞元十五年(799) 冬到長安應進士試,至元和元年(806) ,正是其“自我從宦游,七年在長安”之期。他與元稹相識于貞元十九年(803) 春兩人吏部試及第之后,他們同授校書郎之職,開始了“身名同日授,心事一言知。肺腑都無隔,形骸兩不羈” (白居易 《代書詩一百韻寄微之》 )的交往。此后,他們又在元和元年自動罷職,在長安華陰觀閉門觀書,揣摩當代時事,對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等重大問題發(fā)表了自己的見解,共同制成《策林》七十五道,并于這年的四月再次同登金榜。元稹授職左拾遺,白居易授周至縣尉。元、白自貞元十九年相識至元和元年,確已是“一為同心友,三及芳歲闌”。這首詩即寫于元、白金榜題名之后,所反映的是元、白初期相識相交的友情。
寫這首詩時,元、白相識不久,他們的友情還沒有來得及被此后歷次重大事件所考驗; 但白居易已憑他們短暫的交往和詩人敏銳的直覺,發(fā)現(xiàn)他所相識的人們中,元稹是他志同道合的朋友,故作詩相贈,并對元稹作出了高于白氏任何朋輩的評價: “自我從宦游,七年在長安。所得唯元君,乃知定交難。”長安士人如林,白氏又在長安有七年之久,但一個“唯”字,把元、白倆人間的距離一下子縮短到親密無間、他人無與倫比的程度。白氏的話,絕非戲言虛語。元、白“定交”以后三十年,友誼日篤,在中國文學史上尚無人與他們相比。直至白氏臨終前四年,有《感舊》詩總其一生交游,云: “平生定交取人窄,屈指相知唯五人。”而元稹正在五人之首。接下“豈無”四句,兩問兩答,從另一角度反襯自己與元稹真摯、真誠的友誼。當時在白氏周圍,確也不乏以朋友相稱的人,但今日同利則為友,明日害利則為仇,這再一次使白氏感到自己與元稹友誼的可貴。在白居易看來,元稹的可貴之處正在于與這幫人有別: “之子異于是,久要誓不諼。無波古井水,有節(jié)秋竹竿。”此后,秋竹竿和古井水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他們的詩歌里:元稹(《種竹》)詩云: “昔公憐我直,比之秋竹竿。秋來苦相憶,種竹廳前看。”白氏酬詩云: “昔我十年前,與君始相識。曾將秋竹竿,比君孤且直。” (《酬元九對新栽竹有懷見寄》)又元氏頌井水云: “君門客如水,日夜隨勢行。君看守心者,井水為君盟。” (《分水嶺》)他們相勉相勵之意,于此可見一斑。“花下”六句,是白居易與元稹日常交往的真實寫照。讀者從這樸實無華的詩句中,進一步意識到元、白間互為傾慕,形影不離的友誼以及他們不拘小節(jié),真誠相待的品格。最后四句,是描述詩人自己與元稹友誼的精彩之筆。白居易認為自己與元稹的友誼之所以如此真摯深厚,無人可與相比,不是因為自己與元稹兩次同登金榜之故,也不是因為與元稹在同一官署同任校書郎之故,而是因為倆人志同而道合,政治理想、文學主張、詩歌風格等等相同相近的緣故。這是詩人最引以為豪之處,也是他最珍貴最看重之處。
這首詩,始終以詩人自己與元稹的珍貴友情為中心,從各個側面來展現(xiàn)它,完整它,豐富它,開頭四句,述說定交之不易。接下四句,為反面襯托。“之子”四句,又是正面褒揚,與上四句相映相照。“一為”六句,具體述說兩人交往,豐富讀者的感性認識。最后四句,揭示兩人友情倍篤的真正原因,統(tǒng)帥全篇。由于中心突出結構嚴謹,故能給人以鮮明深刻的印象。
注釋
①宦游: 外出求官或做官。②苗: 草木,借指詩人的朋友。③要津水:要津,重要的職位。要津水意即通向重要職位的仕路。④波瀾: 即波濤。這里指世事的曲折起伏,變幻莫測。⑤之: 此,這個,疑為“元” 之誤。⑥久要: 一作“久處”,據(jù)《文苑英華》改。詩人在此取《論語·憲問》 “久要不忘平生之言” 意。諼(xuan):忘記。⑦歲闌: 一作“歲蘭”,據(jù)別本改; 即歲暮、年末之意。⑧衡門:以橫木為門,意即簡陋的房屋。“衡”與“橫”通。⑨方寸: 即心,語見《三國志·諸葛亮傳》。⑩異端: 古代儒家稱其他持不同見解的學派為異端;這里僅取“不同見解”意。
上一篇:《賦得古原草送別》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贈別二首》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