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鑒賞·《臨江仙 夜歸臨皋》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②家童鼻息已雷鳴。③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④”夜闌風靜縠紋平。⑤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⑥
【注釋】 ①臨皋(gao高):地名,在湖北省黃岡縣南長江邊,元豐五年(1082),蘇軾曾寓居此地。②東坡:地名,在湖北省黃岡縣東邊,原是一片荒地,蘇軾謫居黃州時,其友人馬正卿向官府請求,批準給蘇軾墾種。蘇軾在東坡筑“雪堂”五間,作為游息之所。此后,蘇軾便不斷來往雪堂與臨皋之間。本詞就是夜飲雪堂,歸臨皋后寫的。據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二載,蘇軾與客人在江上飲酒夜歸,看到“江面際天,風露浩然”,有所感觸,便寫下了這首詞。唐白居易在忠州時亦有東坡,蘇軾仰慕前賢,后即引來作自己的別號。③鼻息:鼾聲。這句的意思是說,家童已睡熟。④此身非我有:我的身體不歸我所有,即自己的命運不掌握在自己的手里,這是道家對人生的看法。《莊子·知北游》:“舜問乎丞曰:‘道可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舜曰:‘吾身非吾有也,熟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此源于古,但不全用其義。營營:原意為來往不絕。《詩·小雅·青蠅》:“營營青蠅。”后引申為為功名利祿奔走勞神。《莊子·庚桑楚》: “無使汝思慮營營。” ⑤縠(hu胡)紋:比喻細浪。縠,有皺紋的紗。⑥余生:剩余的歲月。這句的意思是,從此棄官歸隱江湖。孔子說:“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譯文】 夜飲東坡醉又醒,蹣跚歸來已近三更。家童鼾聲如雷鳴,幾番敲門都不應,無奈倚杖聽濤聲。長恨我的身體不歸我所有,何時能擺脫利祿功名?夜深風靜水波平,愿乘小舟從此而去,江河湖海度余生。
【集評】 宋·葉夢得:“子瞻在黃州,病赤眼,逾月不愈,或疑有他疾,過客遂傳以為死矣。有語范景文于許昌者,景文絕不置疑,即舉袂大慟,召子弟景仁當遣人赒其家。子弟徐言:‘此傳聞未審得實否?若果其安否得實,吊之未晚。’乃走仆以往,子瞻嘩然大笑。故后量移汝州謝表有云:‘疾病連年,人皆相傳為已死。’未幾,復與客飲江上,夜歸,江面際天,風露浩然,有當其意,乃作歌詞,所謂‘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者,與客大歌數過而散。翌日喧傳子瞻夜作此詞,掛冠服江邊,挈舟長嘯去矣。郡守徐君猷聞之,驚且懼,以為州失罪人,急命駕往謁,則子瞻鼻鼾如雷猶未興。然此語卒傳至京師,雖裕陵亦聞而疑之。”(《避暑錄話》卷二)
【總案】 該詞寫于元豐五年(1082)九月,時值蘇軾被謫居黃州。王文誥在《蘇詩總案》中記載:“壬戌九月,雪堂夜飲,醉歸臨皋作。”東坡酒醉夜歸,看到“江面際天,風露浩然”的氣象,感觸萬千,幽思大發,歸而得其詞。從其黃州生活的一個片段的逼真采寫中,反映出“罪居”生活的艱難、苦悶和憤激不平,抒發了對自由生活的渴望之情。
上一篇:李煜《一斛珠》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
下一篇:鹿虔扆《臨江仙》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