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震·蛩》中外哲理詩賞析
愁殺離家未達人, 一聲聲到枕前聞。
苦吟莫向朱門里, 滿耳笙歌不聽君。
蛩,即蟋蟀。本詩為詠物之作。首句的“未達人”,即仕途不暢之人。士子游宦, 目的即是為了作官,如果游宦在外而又不能為官,心情之憂傷則可想可知。何況又是“離家”在外呢?其心情之惡劣自不待言。因此,詩人在“離家未達人”之前才又冠以“愁殺”二字,以明其心情的極端不佳。第二句的“一聲聲到枕前聞”是首句的補充。“一聲聲”三字寫“未達人”聽蛩聲聽得真真切切,任何一聲都沒有虛擲。 “枕前”一詞,則寫“未達人”的夜深不眠,而夜深不眠的原因則顯然是仕途的不暢和伴隨而來的思鄉懷人。此二句以“未達人”的夜深不眠、聽蛩聲而傷懷,寫盡了為仕路奔走而又不得遂其志的封建士子的悲哀。
后二句宕開一筆,從另一類聽到蛩鳴的“朱門”之人入筆,進而拓寬了本詩的思想底蘊。詩中的主人公由自己聞蛩鳴而傷懷聯想到“朱門”之內的已達人,不禁感傷不已。在那“笙歌”“滿耳”的“朱門里”邊,蛩之“苦吟”并不可能讓“已達人”夜深不眠。仕途的順利,人生的歡樂,使他們時時感到愜意快慰。乍一看來,這首詩只是一首反映失意士子內心痛苦的詠懷之作,似乎里邊并沒有蘊含什么哲理;但是,如果我們細加尋繹,慢慢品味,則不難發現,同樣的蛩鳴為何在不同的人聽來,會產生如此不同的效果呢?“未達人”聽到徹夜不眠,感慨萬端;“朱門”內的已達人,則“不聽君”。顯然,這并不是蛩鳴的本身有哀樂之分,所不同的只能是聽者本身的心理感受不同。這種因聽者本身心理感受不同而產生不同的聽覺效果的現象是一普遍規律,無怪乎我們的先人要大聲疾呼“聲無哀樂”了呢?
上一篇:《劉基·薤露歌》中外哲理詩賞析
下一篇:《于謙·觀書》中外哲理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