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種碑文的賞析與寫作·墓碑·《故馬公墓志銘》(明·李至剛)
公字哈只,姓馬氏,世為云南昆陽州人。祖拜顏,妣馬氏。父哈只,母溫氏。公生而魁岸奇偉,風裁凜凜可畏,不肯枉己附人。人有過,輒面斥無隱。性尤好善,遇貧困及鰥寡無依者,恒保護赒給,未嘗有倦容。以故,鄉黨靡不稱公為長者。娶溫氏,有婦德。子男二人,長文銘,次和;女四人。和自幼有材志,事今天子,賜姓鄭,為內官監太監。公勤明敏,謙恭謹密,不避勞勛,縉紳咸稱譽焉。
嗚呼!觀其子而公之積累于平日,與義方之訓可見矣。公生于甲申年十二月初九日,卒于洪武壬戌七月初三日,享年三十九歲。長子文銘,奉柩安厝于寶山鄉和代村之原,禮也。銘曰:身處乎邊陲而服禮義之習,分安乎民庶而存惠澤之施,宜其余慶深長而有子光顯于當時也。
旹永樂三年端陽日
資善大夫禮部尚書兼左春坊大學士李至剛撰
【賞析】
鄭和的祖父和父親均名“哈只”。按伊斯蘭教的習俗,“哈只”是人們對朝覲過伊斯蘭教圣地麥加的人的尊稱。中文“哈只”一詞,本由阿拉伯語音譯過來,意為“巡禮人”,即朝圣者。由于鄭和幼年離家,對父親的真實姓名可能已淡忘,所以依習俗稱父親為“馬哈只”。馬哈只去世時,鄭和年僅十歲左右。父親喪葬之事,皆由長兄馬文銘經辦料理。永樂三年,鄭和已升為內官監太監,請大學士禮部尚書李至剛撰寫了父親的墓志銘,但時逢第一次下西洋的前夕,鄭和只得將碑文寄回云南昆陽鐫鑿于石,立在父親墓前。
《故馬公墓志銘》于明初永樂三年鐫石以后,一直立于馬哈只墓前。清朝后期,世居昆陽的鄭和后裔參加云南回民起義,失敗后逃匿到玉溪縣石狗頭村,恐《墓志銘》遭損,遂將其埋于馬哈只墓前。此后,《故馬公墓志銘》荒諸亂丘,無人問津。清朝末年,回民在月山西坡筑墳時,發現此碑,并立之于原地墓前。清朝光緒二十年(1894),云南石屏袁嘉谷得知昆陽縣和代村有鄭和父墓碑,遂于1911年親往查訪,得拓片并作題跋(見《臥雪堂文集》),此碑遂為世人所重視。1935年,昆陽縣知事楊立聲飭工設立碑亭,并在此碑兩側鐫立了兩塊石碑,一為《明史·鄭和傳》,一為夏光南《鄭和太公墓志銘跋》。但由于碑亭過于簡陋,不出十年便垣基盡圮。1944年,云南人彭嘉霖、昆陽縣縣長李群杰又于原址重建碑亭,并在此碑左側新立袁嘉谷《昆陽馬哈只碑跋》,右側抄鐫鄭和撰福建《天妃靈應之記碑》。此二碑后皆佚失。
關于鄭和的家世出身,以往的文獻史料蓋不詳實。由于《故馬公墓志銘》的發現,世人方知鄭和是云南昆陽人以及鄭和的家世出身等情況,補充了文獻史料記載的諸多不足。此碑是鄭和研究中不容忽視的、價值極高的實物資料。
上一篇:幾種碑文的賞析與寫作·紀念碑·《香港回歸祖國紀念碑碑文》(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下一篇:幾種碑文的賞析與寫作·記事碑·《條城高氏祠堂修繕記》(高財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