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飛伯勞歌
蕭衍
【原文】
東飛伯勞[1]西飛燕,黃姑[2]織女時相見。
誰家女兒對門居,開顏發艷照里閭[3]。
南窗北牖掛明光[4],羅帷綺帳[5]脂粉香。
女兒年幾十五六,窈窕無雙顏如玉。
三春[6]已暮花從風,空留可憐與誰同。
【注釋】
[1]伯勞:鳥的一種,屬雀形目,伯勞科。除西藏無記錄外,遍布全國。
[2]黃姑:牽牛星。
[3]發艷:艷光照人。閭(lǘ):鄉里。
[4]牖(yǒu):窗戶。明光:陽光。
[5]綺帳:帷幔。
[6]三春:農歷正月稱孟春,二月稱仲春,三月稱季春。
【作者介紹】
蕭衍(464-549年),字叔達,小字練兒,南蘭陵郡武進縣東城里(今江蘇省丹陽市訪仙鎮)人,南北朝時期梁朝政權的建立者。蕭衍是蘭陵蕭氏的世家子弟,為漢朝相國蕭何的二十五世孫。父親蕭順之是齊高帝的族弟,封臨湘縣侯,官至丹陽尹,母張尚柔。他原來是南齊的官員,南齊中興二年(502年),齊和帝被迫“禪位”于蕭衍,南梁建立。蕭衍在位時間達四十八年,在南朝的皇帝中列第一位。前期任用陶弘景,在位頗有政績,在位晚年爆發“侯景之亂”,都城陷落,被侯景囚禁,死于臺城,享年八十六歲,葬于修陵,謚號武皇帝,廟號高祖。
蕭衍多才多藝,于經史、詩賦、書法、繪畫皆有成就。蕭衍的詩賦文才也有過人之處,為“竟陵八友”之一。蕭衍現存詩歌有80多首,按其內容、題材可大致分為四類:言情詩、談禪悟道詩、宴游贈答詩、詠物詩。蕭衍的言情詩集中在 中,又稱擬樂府詩,數量幾乎占了其全部詩作的一半。
【賞析】
自南朝齊武帝永明二年(484年),蕭衍擔任王儉東閣祭酒,到39歲繼承帝位,前后將近二十年時光,蕭衍都是漂泊四方,出人西邸,輾轉江南。當時其雖貴為將軍,但與家人離多聚少,與當時許多普通的夫婦戀人有許多相似之處。因此,他在這一時期寫出的這類詩歌凄切感人,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從這首詩的風格和比興意境來看,如果說它確定為蕭衍所做的話,可以認為是他出任雍州之前的作品,不太像他在位48年間,身居深宮時期所作。
這是歌頌一位絕頂美麗少女的感懷詩,其深意遠在文字之外。前兩句是比:“伯勞”,亦稱博勞,又名鵙,是一種健壯的益鳥。“黃姑”是河鼓的轉音,即牽牛星。以東來西去的鵙與燕,以隔河相對的牽牛與織女,比喻彼此常常相見卻不得相親相近的情景。接下來的四句,是作者以詩中男子的立場,即目即事所作的實景描寫:“對門居住的是誰家的女兒呀?那張笑臉和烏亮的頭發照亮了整個兒閭里。那姑娘容光煥發,無論她是站在南窗內還是北牖下,都像是在那掛一個明亮的小太陽,且連那羅帳和細綾制的繡簾都溢散著脂粉的芳香。那姑娘年僅十五六歲,窈窕無雙,面如美玉,堪稱絕代佳人。”詩的最后兩句,是由此引起的興嘆:“哎,如此隔街相望下去,一旦那佳麗三春已暮,花從風落,豈不空留下一片可憐!那時她又將隨何人而去?”全詩在感嘆聲中結束,留給人們以無盡的思索。
此詩以“實理實心”描寫了一位男子對一位少女的戀慕之情,肝膽剖露,不事浮飾。作者把光陰比作好友,一去再也不回來;把人生最美妙、精力最充沛的時期比作一位妙齡美女,生動而形象地用當嫁就嫁的道理,曉示人們要抓住大好時機建功立業,千萬不要蹈遺恨無窮的覆轍。
上一篇:《東海有勇婦》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豐樂亭游春·紅樹青山日欲斜》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