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徐芳2
余鄉有乞者,負小簏牽猴至人家3,簏中所藏,皆假面服器,優人之所用者4。乞者敲小鉦5,唱古本曲子,猴則披衣開簏,取假面啣口間,人立而嬉以應曲6。文則高拱緩步7,申申如也8;武則持械,擊刺跳蕩無弗合。或曲改而婦人,則于簏中取粉臉戴之,作纖步軟態;若應哭,則以手拭目而歔9。進止款款10,居然老梨園也。
昔酈生嗤項王11,楚人沐猴而冠耳12。今其度曲合節如此13,沐猴何嘗不可冠? 沐猴而冠,何必遜人耶14? 夫殊形異類,難在始教;及其技成,耳目心思,無非人,且無非古人矣!獸習而人,人習而獸。嗚呼,猴乎!
1梨園:本唐玄宗教習宮中藝人之處,后用以稱戲班,此處指演戲的人。2徐芳(生卒年不詳):字拙庵,有《懸榻集》。3簏(lu):竹子編成的高箱。4 優人:演戲的人。5鉦(zheng):鑼。6應(ying)曲:適應曲調特點。7拱:拱手。8申申:和緩文雅貌。如:無義。9歔(xu);抽泣。10款款:徐緩貌。11酈(li)生:即酈食其,楚漢相爭時劉邦的謀士。嗤:譏笑。項王:項羽。12楚人:指項羽。沐猴而冠:沐猴即彌猴,這是罵人的話,猴戴上人的帽子,意為虛有其表而無人性。按:《史記》記此語,并沒指出是出自何人之口,《漢書》中說此語者為“韓生”,揚雄《法言》說是“蔡生”。本文指為“酈生”,可能是誤記。13度曲:此處意為依曲調而動作。14遜人:不如人。
【析點】 猴戲為舊時代城鄉街頭所常見,本文記述了賣藝求乞、猴子串戲的生動場面。文題雖作《猴梨園》,文中記猴戲的文字也超過一半,但作者的用意卻是在由“獸習而人”,諷刺當世之“人習而獸”,發抒他對世風混濁的不滿。不過,此文客觀上還是對古代民間技藝的一則生動記錄,具有民俗學的價值。
文章先記事,由記事引發議論,由于創作目的不在記猴戲,所以記事簡潔而具體,不多描寫,不置贊嘆,清晰明確而已。后半的議論從古人“沐猴而冠”的比喻,說到而今猴確實可以冠而似人,再說到猴之似人是由于“教”而成,最后從“獸習而人”突然一轉而為“人習而獸”,亮明寫作主旨,把讀者的思路引向一個更高的層次,然后在人與獸相互轉化的感嘆之聲中戛然收束全文。對世風的諷刺之意,隱含于突然的轉折與收束中,含蓄而深刻。
上一篇:《猱》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王子猷雪夜訪戴》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