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英志
春愁難遣強看山, 往事驚心淚欲潸。
四百萬人同一哭, 去年今日割臺灣。
丘逢甲
光緒二十一年四月十七日,清廷與日本簽訂賣國的《馬關條約》,割臺灣給日本。丘逢甲“當時痛哭割臺灣”(《林氅云郎中(鶴年)……》),乃內渡入廣州,居于嘉應州,“杜門不出,謝絕親友,自署為‘臺灣之遺民’,日以賦詩為業,而故國之思,以及郁伊無聊之氣,盡托于詩。”(江瑔《丘倉海傳》)這首寫于臺灣淪喪一周年之際的七絕,就是產生在這樣的背景中。
首句“春愁難遣強看山”之“春愁”,與譚嗣同《有感一章》“世間無物抵春愁”之“春愁”同義,二位愛國者真是靈犀相通。而“臺灣者,倉海父母之鄉也,休戚與共,較他人為尤甚”(同上)。因此他對故鄉臺灣被出賣的悲痛之感更加深切而無法擺脫,乃“強看山”以解憂?!翱瓷健碑斒歉艉_b望故鄉之山,江瑔所謂“側身南望,掩映于蒼煙暮靄中,迷漫不可見,念一身無屬,獨愴然而涕下”(同上)。他悲痛“往事驚心”,即甲午之戰中國失敗,使“臺灣數千里之地,遂歷萬劫而不復矣”(同上)之恥辱令人心驚,詩人不能不潸(shān山)然淚下。首聯抒寫的是作者之“春愁”,尾聯則進而擴展開來,由點及面,由個人而全體,于是想象整個臺灣寶島“四百萬人同一哭”,這情景可謂悲壯之至,與譚嗣同《有感一章》“四萬萬人齊下淚”有異曲同工之妙。當時臺灣合閩、粵籍人口四百萬,于光緒二十三年農歷三月二十三日一起放聲痛哭,該是淚如雨下、聲同驚雷,淋漓盡致地抒發了臺灣人民對故國的眷戀、對亡國的悲憤。此詩前三句無論寫個人之“淚欲潸”,還是臺灣人民之“同一哭”,皆描述結果;末句“去年今日割臺灣”則揭示原因。此句如同畫龍點睛一樣,使整首詩至此“活”起來,“淚”與“哭”都顯示出份量與力度。由于前三句把勢層層蓄足,一旦推出尾句,也顯得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并堪回味。
全詩語言甚為平易,毫不雕琢涂飾,但其內含的蒼涼慷慨之情卻感人肺腑,誠所謂血管里流出的都是血也。
上一篇:王慶生《春從天上來》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宋]朱弁《春陰》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