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蘇軾
韓幹之馬四:其一在陸,驤首奮鬣2,若有所望,頓足而長鳴;其一欲涉3,尻高首下4,擇所由濟5,跼蹐而未成6;其二在水,前者反顧7,若以鼻語,反者不應,欲飲而留行。
以為廄馬也8,則前無羈絡9,后無箠策10;以為野馬也,則隅目聳耳11,豐臆細尾12,皆中度程13。蕭然如賢大夫、貴公子14,相與解帶脫帽,臨水而濯纓15。遂欲高舉遠引16,友麋鹿而終天年17,則不可得矣;蓋優(yōu)哉游哉,聊以卒歲而無營18。
1韓幹:唐代大畫家,以畫馬著稱于世。贊:文體名,用于歌頌或贊美,多用韻。2驤(xiang)首:昂頭。奮鬣(lie):甩動鬃毛。3涉:渡水。4尻(kao):臀部。5濟:渡過。6跼蹐(ju ji):不伸展的樣子。7顧:回頭看。8以為:認為是。廄(jiu)馬:家養(yǎng)的馬。廄:馬棚。9羈絡:馬籠頭。10箠策:馬鞭。11隅目:目有棱角。12臆:胸。13中(zhong):合。度程:尺寸、標準。14蕭然:閑適灑脫的樣子。15濯纓:洗滌帽上的系帶。此行動顯示高潔不凡,又暗示水的清冽?!睹献印芬孀痈瑁小皽胬酥遒猓梢藻依t;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6高舉遠引:意為遠走高飛,離開世俗。17友糜鹿:意為不與世人交往。天年:天賦的壽命。十八卒歲:度過一生。營:經(jīng)營、謀劃。
【析點】 眼前沒有韓幹的畫幅,而其所畫的馬宛然在目:四匹馬或翹首仰望而長鳴;或俯首徘徊而擇渡水之途;或回首招呼伙伴;或另有所思。四匹馬各具姿態(tài)、神情。這是蘇軾用他的筆再現(xiàn)了韓幹的畫幅。
畫馬,不僅要畫馬的靜態(tài),還要畫出馬的動態(tài);不僅要畫馬的形,更要畫出馬的神。畫馬大師韓幹如此畫了。寫畫的馬,當然也不能只寫畫幅上的靜態(tài),而要仔細揣摩、體味畫家一幅丹青所表現(xiàn)出的馬的動態(tài)及神情,再用文字加以表述,文學大師蘇軾如此做了,為我們留下了一段贊畫的精彩文字。
畫贊的后段是借馬以抒懷。從畫面上的馬既不似“廄馬”又不似“野馬”,引出以人中之“賢大夫、貴公子”喻馬,再引出不可能離開塵世度此一生,只得保持悠閑自在無所營求的生活態(tài)度。從馬說,這是寫馬的超俗、灑脫,進一步將馬人格化;從作者說,是借馬以寄托超脫世俗、于世無求的人生態(tài)度。
贊文句式較為整齊,散句與不甚嚴格的對偶、排比交錯運用,句尾用韻疏疏落落,駢散兼行,既符合“贊”這種文體的要求,又兼顧了散文的特色;既有節(jié)奏感、音樂美,又靈活自然不拘板。韓幹畫馬非只一幅,蘇軾寫韓幹畫馬也非只一篇,有《韓幹馬十四匹》七古一首,贊“韓生畫馬真是馬”,而惋嘆的是“世無伯樂亦無韓”!
上一篇:《靳秋田索畫之一》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題東坡字后》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