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空圖
亂后他鄉節,燒殘故國春。
自憐垂白者,猶伴踏青人。
漫題,即偶有所感,無拘束地隨意而寫。
“亂后他鄉節,燒殘故國春。”密集的意象一開始就造成悲涼的氛圍感和令詩人哀痛不已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戰亂之后,到處廢墟,故國衰敗,春日薄暮,人在他鄉,又逢清明節,種種際遇,一起涌上心頭,常人也難承受,更何況哀樂過人的詩人。在其他詩人,遇到此中遭遇之一者,便悲涼不已,長歌當哭。司空圖置身此際無疑是萬般感喟,千重滋味,痛苦已極了。此時此刻如果能在無人跡處放聲痛哭一場,或遇一知音訴說慰安倒也罷了,可誰知卻碰到了一個頗為熱鬧的踏青活動。舊俗以清明節為踏青節,人們成群結隊的到春天的郊野去游覽。這在唐代頗為普遍。秦味蕓《月令粹編》卷六引李淖《秦中歲時記》:“上已(三月初三)賜宴曲江,都人于江頭禊飲,踐踏青草,謂之踏青履。”司空圖心緒沉重地夾雜在這些人群中,哪有青履踏碧草的輕快,哪有寒衫拂清風的雅趣呢?有的只是進一步的哀傷:“自憐垂白者,猶伴踏青人。”垂白,鬢發將白,猶云垂老。故國殘破無望,春天衰歇不復,更可悲哀的是詩人一身霜鬢,垂老無歸(不僅渴盼故鄉,更渴盼精神上的家園,因為美好的東西都已消逝或正在消逝,詩人覺得精神上沒個落腳處)。不僅無人理解,無人安慰,反而要去陪伴踏青之人。無限的痛苦無可排遣,只能郁結于心,詩人如何能不自傷!而這痛苦,這自傷都與憂時傷世密切相關,內蘊自然豐厚而博大了。
詩歌通篇沉郁頓挫,頗有杜甫詩歌的遺風;四句皆對又渾然無痕,仿佛是不經意而為之的,其實這都是詩人思想藝術進入爐火純青境界的自然表現。
上一篇:羅隱《中秋夜不見月》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章碣《焚書坑》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