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張可久
對青山強整烏紗,歸雁橫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錯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風白發,蝶愁來明日黃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陽,數點寒鴉。
張可久(1270?—1348?),字小山,浙江慶元(今浙江寧波)人。曾做過典史之類的小官,仕途頗不得志。一生到過湖南、江西、安徽、江蘇等很多地方。晚年隱居杭州西湖,寄情山水。他是一位專寫散曲的作家,現存小令八百多首,套數九套,數量為元散曲作家之冠。作品內容多為山水游樂,風花雪月,男女愛情等,藝術上語言典雅,注重煉句和對仗,形式工整,意境幽遠,尤以寫景抒情見長,風格婉約,深受后世文人推崇。
這首題為《九日》的小令,寫的是重陽佳節的場景和作者此時此地的特殊感受。
“對青山”三句,強烈地表現了厭倦宦游,思念家鄉的心情。“烏紗”,帽子。這里指自己所任小吏的官帽。“強整”即勉強之意。“對青山”,表明作者對青山常在與宦途短暫的對比思考,從而產生熱愛大自然,向往山水之樂的眷戀感情。“歸雁”不僅點出季侯特征,也與下句“倦客”相映照。大雁南歸,秋意濃重,使身居他鄉,每逢佳節倍思親的作者不禁想到,大雁尚能屆時回歸,而自己卻不能團聚家人,情與景形成多么鮮明的對比啊!“橫”字寫出了作者眼中充滿著秋意,而“倦”字則準確地表現了作者思家心切的特有情狀。于此,即為全曲定下了凄涼冷落的感情基調。
“翠袖殷勤”三句,是對重陽節場面的描寫。這十二字是鼎足對,錘煉精工,概括極準極強,非常生動形象地表現了節日歡樂的情景:佳人勤勸,美酒頻斟,歌舞相佐,封建文人的詩酒風流躍然紙上。面對如此美酒佳人,笙歌盈耳的愜意場景,按理應該興致勃發,一醉方休,然而給作者的感受卻是——
“人老去西風白發,蝶愁來明日黃花”。這對仗工整,錘煉精警的兩句,是全曲的點睛之筆,主題所在。“黃花”即菊花。因在秋天開放,故代指秋天。在作者看來,節日的歡樂熱鬧畢竟轉瞬即逝,而西風蕭瑟,白發頻添,歲月無情,來日無多卻是嚴峻的現實。因此,如同春天里歡快飛舞的蝴蝶愁怕落寞凄涼的秋天一樣,一種惆悵悲傷的心情油然而生。這里,既有對人生短暫的喟嘆,又有對世途艱辛,官場黑暗的不滿,典型地反映了當時比較清醒的士大夫對統治者既無力反抗,又不愿合作的社會心理。情調不免傷感,卻蘊含著作者力圖在有限的年華里,保持人格獨立的思想。
最后三句,通過寫景,含蓄地表達了自己思家心切和處世態度。“回首天涯”,既是對周圍廣闊空間的環視,又可說是對自己人生旅途的回顧。“一抹斜陽,數點寒鴉”,不僅點明黃昏時間,也帶有濃厚的象征意味。斜陽即將下山,寒鴉紛紛歸巢,涂抹著一種感傷凄涼的色彩,與上面歡樂場景形成很大落差,同時也隱寓著作者對自己歸宿的清醒思考和向往隱居生活的迫切心情。
這首小令題為《九日》,深有寓意。古時有重陽登高,可消災免禍的傳說,因此與曲中“強整烏紗”“倦客思家”的描寫相聯系,就表現出佳節思親、厭倦宦游,向往隱居的人生理想。為表達這一主題,作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將秋景與鄉情有機地結合起來,進行逐層描寫。先以情景映襯思家,再以節日歡樂反襯思家,接以年老來日無多應該思家,尾以象征手法表達歸宿和理想,構思巧妙,表現精確。尤其在語言的錘煉和運用上,甚見功力。雁用“歸”,客用“倦”形容,逼真傳神。渲染烘托節日歡樂氣氛,選用“翠袖”、“金杯”、“玉手”等人物和事物,精當形象,鮮明生動。“人老去”與“蝶愁來”相對,不僅工穩貼切,也富有人生哲理意味。因為古有莊周化蝶、人生如夢的典故傳說,故此處借用,準確精當,不留痕跡。就寫景而言,作者精用了“青”、“烏”、“翠”、“白”、“黃”等大量形容顏色的字眼,使全曲構成一幅色彩鮮明的深秋圖畫,而作者的思想隨著景物的轉移始終活動在畫面之中。在最后兩句“一抹斜陽,數點寒鴉”的晚景畫面里,作者的自身觀照和處世思想深含其中。可見,氣氛的渲染、烘托對于表達思想起了重要作用,從而構成了這支小令藝術上的鮮明特色。
上一篇:《龜雖壽·[魏]曹操》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與東方左史虬修竹篇·[唐]陳子昂》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