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尤侗2
辱贈扇頭十絕3,首云“今朝喜得見尤侗”,見者無不怪之。仆解之曰:“白也詩無敵”,杜甫詩也;“飯顆山頭逢杜甫”,李白詩也;下此則“不及汪倫送我情”4,“舊人惟有何戡在”5,無不呼名者,又何怪也?不特此也6,人茍知己7,字之可,名之亦可8。即呼之為牛,呼之為馬,亦無不可。茍非知己,則稱之為先生,直叱之為老奴耳9;尊之為大人,猶罵之為小子耳。至于不敢說可,不敢說非,常不敢說,則其人何如人哉? 白之名甫10,甫之名白,先生之名侗,一也。誠恐先生借仆名押韻耳11。茍仆而可名,仆不朽矣。
1 黃九煙:名周星,明末官任主事,入清隱居。2尤侗(1618-1704):字同人,號西堂老人。清代文學家、戲曲家。大部分作品收入《西堂全集》。3 辱:謙詞,承蒙。4“不及”句:唐李白詩句。5“舊人”句:唐劉禹錫詩句。6 特:但、只。7茍:如。8“字之”二句:意為呼其字可以,呼其名也可以。9直:當,等于。10名:作動詞用,稱呼。11誠恐:誠惶誠恐的簡語,表示極端恭敬之意。
【析點】 名字作為一種符號,從一開始就是一種民族文化傳統的產物,且帶有明顯的區域性質。在中國,古人始生而有名,至二十歲成人,行冠禮加字,合稱“名字”。與儒家文化傳統相聯系,中國人的名字被賦予了較多“禮”的內容。封建統治者在名字問題上大作“禮”的文章,生出了“避諱”說、“名諱”論等。
清初黃九煙在贈尤侗的扇頭詩中直呼其名,便被周圍人指責為失敬無禮。于是尤侗寫這封信加以辯駁。他首先征引歷史上著名詩人間直呼姓名的詩句,既用事實有力地批駁了時人錯誤的看法,同時又給全文增添了文采。接著作者從正反兩方面論述了有禮與無禮不在口頭形式,而重在內心的實際,如果二人相知,就算稱牛呼馬也無妨尊愛;如果二人不相知,即便尊為大人先生,亦不過叱罵之為老奴小子也。盡管出語有些偏激,但卻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掩飾在“名”后面的封建禮教的虛偽本質。“常不敢說,則其人何如人哉?”繼承了明代要求個性解放的思想余輝,是對封建社會里人的價值的大膽質疑,更是要求擺脫禮教束縛的疾切吶喊。
今天,直呼名字更比稱呼職位官爵來得親切自然。觀念的更新無疑昭示了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但透過三百多年的歷史長河,不難看出尤侗這封短信具有的價值和意義何其重大
上一篇:《答趙廷臣》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箭喻》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