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李贄2
吐谷渾阿豺有疾3,召母弟慕利延曰:“汝取一支箭折之。”慕利延折之。“汝取十九支箭折之。”慕利延不能折。阿豺曰:“汝曹知乎4?單者易折,眾者難摧。戮力一心5,然后社稷可固。”
阿豺有子二十人,終生同心協力。
1選自《初潭集》。2李蟄(1527-1602):字宏甫,號卓吾,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著作有《焚書》、《續焚書》、《藏書》、《續藏書》、《李氏文集》等。3吐谷渾:古族名,亦作吐渾,從事游牧,用漢文,居今甘肅、青海一帶。4汝曹:汝輩,你們。5戮(lu)力:合力。
【析點】 在中國歷史上,由于王室內部的爭位奪權而導致王朝覆滅者不乏其例,許多帝王對此憂心忡忡,采取許多措施以確保皇權的遞接和社稷的永固。吐谷渾王阿豺亦是如此。他深諳王室成員的團結至為重要,于彌留之際向母弟——他的舅父,曉喻這一道理。
阿豺深明教育方法:他不講大道理,而是采用形象生動的比喻來誘導。以一箭易折,十九支箭不能折的事實,上升到國家民族大事的高度上,闡明了“戮力一心,然后社稷可固”的大道理。阿豺善于選擇喻體:吐谷渾是游牧民族,箭是生活中狩獵的工具,又是自衛防敵的武器,因而它是力量的象征;而二十支箭正是二十個兒子的象征,力量只有聚集合一才能無敵。阿豺也善于選擇托國之人。他不是召來二十個兒子加以訓誡,而是向舅父昭示大理。這是因為慕利延從國說是顧命大臣,從家說是長輩,這雙重身份使他在吐谷渾王室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只有他才能統率、號令自己的兒子。果然,慕利延不負托國之厚望。這一切證明,至少在身后事的處理這一點上,阿豺稱得上是個明主。知古足以鑒今,《箭喻》至今對后人仍有多方面的啟示
上一篇:《答黃九煙》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素馨》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