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湯顯祖2
寄吳中曲論良是3。“唱曲當知,作曲不盡當知也”,此語大可軒渠4。凡文以意、趣、神、色為主。四者到時,或有麗詞俊音可用,爾時能一一顧九宮、四聲否5?如必按字模聲6,即有窒滯進拽之苦7,恐不能成句矣。
弟雖郡住,一歲不再謁有司8。異地同心,惟與兒輩時作磻溪之想9。
1 本文選自《玉茗堂集》。呂姜山:名胤昌,湯顯祖同年進士。2湯顯祖(1550-1616):字義仍,別署清遠道人。明代著名戲曲作家、文學家。有詩文《紅泉逸草》、《問棘郵草》、《玉茗堂集》、傳奇《玉茗堂四夢》等。3吳中曲論:指沈璟的《唱曲當知》。4軒渠:渠通“舉”。謂兒童舉手聳身欲就父母。后轉為形容開懷暢適之態。5九宮、四聲:九宮是明代常用的仙呂宮、南呂宮、中呂宮、黃鐘宮、正宮等五宮,以及大石調、雙調、商調和越調等四調的合稱。后成為對各種宮調的泛稱。四聲,指字的平、上、去、入四聲。6按字模聲:指每個字都必須依據曲律的音韻。7拽(zhuai):牽拉。8有司:此指長官。9磻溪:水名,在今陜西省寶雞市東南。相傳呂尚(姜太公)曾垂釣于此,而遇文王。
【析點】 明代中葉出現的傳奇創作的繁榮,使戲曲音律的探討日益深入。在這個問題上產生了以沈璟為首的“吳江派”與以湯顯祖為首的“臨川派”的對立。前者講求音律,后者則主言情。兩派對后代戲劇創作都產生了較大影響。但因吳江派作家過分追求音律從而束縛了思想和才能,使其創作成就遠遠落在了湯顯祖的后面。
《牡丹亭》是湯顯祖的代表作。問世后“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沈德符《顧曲雜言》)。沈璟憑借自己在曲律音韻方面的造詣,把《牡丹亭》改成了《同夢記》。雖然他聲稱只改了個別不合韻律的字句,卻把人物的思想感情也做了較大改動。呂姜山把沈璟的改本《同夢記》和《唱曲當知》寄給了湯顯祖,作者寫此信做答。
信中充分表達了作者關于戲劇理論的主要觀點。“唱曲當知,作曲不盡當知”,湯顯祖認為,對于一個作家而言,作品的內容比形式更為重要,戲劇創作不能單純強調作曲的格律,更不能犧牲文辭、遷就聲律而損害了作者情感的表達。“窒滯進拽”四字,生動傳神,道盡了戲曲作者創作時“按字模聲”之苦,其惡果之嚴重性即在“不能成句”。但湯顯祖并非如沈璟派所言是曲律的反對者。信中作者正面強調提出的“凡文以意趣神色為主”的文學主張,實際包含了對作品的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的極高要求。
信中作者毫不保留地坦陳自己的看法,那份自然與率真符合他作品中時常表現的渴望個性解放的思想
上一篇:《篤學》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答張太史》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