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佚名
有人性寬緩,冬日共人圍爐,見人裳尾為火所燒,乃曰:“有一事見之已久,欲言之,恐君性急;不言,恐君傷太多。然則言之是耶,不言之是耶?”人問何事。曰:“火燒君裳。”遂收衣滅火,大怒曰:“見之久,何不早道?”其人曰:“我言君性急,果是。”
1本文選自宋代《籍川笑林》。裳尾:舊時(shí)人所穿長衫的下擺。古代稱下衣為裳。
【析點(diǎn)】 俗話說:“一個(gè)人一種脾氣。”“人性寬緩”無可厚非。不過如此公者,遇到近于性命相關(guān)的事依然“寬緩”,就屬于愚鈍了。俗語不是說“火從小時(shí)救”么,那是因?yàn)榛饋韯菁泵停患皶r(shí)滅火,小火也會釀成大禍。你看此君,“見人裳尾為火所燒”,卻怎樣對人家說的:“有一事見之已久,欲言之,恐君性急;不言恐君傷太多。然則言之是耶,不言之是耶?”讀者讀到這里自然哭笑皆非,那“裳尾”被燒的人聽了這話,卻不知“何事”。你想,“有一事”既然“見之已久”,當(dāng)不是什么急事或大事。“欲言之,恐君性急;不言,恐君傷太多”,你考慮的這么多,且都是為別人想,那就快說吧! 可是,君且慢,這還得與你商量商量:“言之是耶,不言之是耶?”這真是“寬緩”到了極端。一旦此君說出:“火燒君裳。”被燒的人哪里還顧得上與此君計(jì)較,“收衣滅火”之后方“大怒曰:‘見之久,何不早道?’”不必說,這是急所當(dāng)急,怒所當(dāng)怒,責(zé)怪亦所當(dāng)責(zé)怪。但此君卻“拿不是當(dāng)理說”,倒打一耙:“我言君性急,果是。”
這則民間笑話以事之“急”寫“人性寬緩”之弊,事愈急愈見其弊。這雖說是件小小的趣談,可笑過之后,卻讓我們想到了人的一種通病,自己有短,毫無覺察,還往往以己之短責(zé)人,此病害人害己,且誤大事、釀大禍,不可不慎。
上一篇:《演連珠二則》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焦山題名記》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