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樂府
舉秀才, 不知書。察孝廉, 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 高第良將怯如雞。
這是流傳于東漢桓帝、靈帝時期的一首民謠,它通過對四種荒唐現象的陳述,尖銳地諷刺了當時的選人制度和用人制度。
作品所列舉的四種社會現象,無一不是荒唐可笑的。
舊社會本來有“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的俗語,其意就是說的秀才讀書多,見識廣。秀才必定要讀書,不讀書便不能做秀才,這是常理。然而,“不知書”的人卻居然被認乎其真地舉薦為秀才,這就把本來無法聯系的兩件事物——“不知書”與“秀才”——荒唐地聯系在一起,從而使“名”與“實”之間以其極端的不協調而表現出荒唐可笑來。同樣,一個將老父扔在一旁不管不問的人,卻被當作事親至孝、處事廉潔的楷模而舉薦為“孝廉”,其荒唐也是不言而喻的。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一個“舉”字和一個“察”字的運用,表明作者固然譏諷了被選拔的人,但其矛頭指向主要是選拔人的人,是抨擊當時那種腐朽的選人制度。經過煞有介事的認真考察和薦舉,尚且出現如此荒唐可笑的現象,那么,那些馬馬虎虎的選拔將會鬧出怎樣荒唐透頂的笑話來,更是可想而知了。
選人是為了用人。這些在選的人情況是如此,那些已被使用的人,情況又是如何呢?“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后兩句便進而對用人制度進行抨擊。被奉為生活清苦,品德高尚的人,即所謂“清官”們,原來是無財不貪,污濁如泥;而那些住在高宅大院里號為“良將”的人,原來竟膽小如雞!在這里,“名”與“實”之間同樣存在著如此荒唐可笑的邏輯關系。誠然,作品對這種荒唐的邏輯作了藝術夸張,但這種夸張正是當時現實生活的本質反映。桓、靈帝時代,政治一片黑暗,統治集團內部拉幫結派,勾心斗角,因此,各自為了培植私人勢力,都必然會任人唯親;而那些“濁如泥”和“怯如雞”的壞蛋,為了升官發財,也必然會營私舞弊、沽名釣譽。東漢政權之所以在桓、靈帝時代便已處于風雨飄搖之中,應該說,這與當時荒唐腐朽的用人制度有著密切的關系。
名與實、現象與本質之間的不協調表現,往往包含了喜劇性的審美因素;作者若能以鮮明的審美傾向把這些不協調表現揭示出來,就會產生趣味濃烈的諷刺效果。這首民謠,正是抓住以上四種名與實之間的不協調表現,揭示了名、實之間的荒唐聯系,淋漓盡致地揭露了東漢上層統治集團在選人和用人方面所反映出來的沽名釣譽、營私舞弊和腐朽無能,因而獲得了生動而深刻的諷刺效果。
上一篇:《護官符·《紅樓夢》》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漢宮秋·馬致遠》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