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蠙
百戰功成翻愛靜,侯門漸欲似仙家。
墻頭雨細垂纖草,水面風回聚落花。
井放轆轤閑浸酒,籠開鸚鵡報煎茶。
幾人圖在凌煙閣,曾不交鋒向塞沙?
據史書記載,前蜀主王建晚年昏耄,“多忌好殺,諸將有功名者,多因事誅之。”如山南西道節度使王宗滌、武信軍節度使王宗佶、黔南節度使王宗訓等,均先后遭殺。(見《新五代史·王建傳》和《資治通鑒·唐紀》)。王建幼子王衍繼位后,更是沉湎酒色,委政宦者,王建故臣舊將多被棄置不用。張蠙于唐末避亂入蜀,歷任王建、王衍二朝。此詩當是張蠙有感時事而作。
首聯起句突兀,描述老將的冷寂心境和府第的冷落。詩歌的主人公是一個戎馬一生、身經百戰的老將,暮年卻“翻愛靜”,足見其心境之寂寞;侯門本當車輦縱橫,賓客如云,現在卻漸“似仙家”,寂寥靜謐。詩中的“翻”字頗耐人尋味,揭示了這位退隱的老將不同尋常的生活。
頷聯承上具體描摹將軍府第安靜荒涼的環境:細雨濛濛中,叢生的纖草垂掛于墻頭;一陣陣輕風,把水面漂浮的花瓣吹聚在一起。用一“垂”字,足見纖草之長,它讓人想起將軍府第的圍墻由于年久失修而為風雨所侵時的荒涼景象。而園內湖面上,風自飄拂,花自飄零,也反映出一片凄清、蕭條的景象。這一聯描寫細膩纖巧,寫景生動傳神,不但刻畫出庭院荒涼、寂寞的景象,而且由庭院之冷寂,也讓人想起主人遭際之冷落,心境之凄清。于是情借景出,景由情生,自然之風雨,心靈之風雨,全都渾然一體。加之上下句屬對工整精切,故歷來為人傳誦。據《唐才子傳》等載,前蜀后主王衍與徐后游大慈寺,見壁間題“墻頭雨細垂纖草,水面風回聚落花”,愛賞久之,詢問左右,知是張蠙所作,將召掌制誥,因權臣云張蠙輕傲駙馬,遂止,賜白金千兩而已。
“井放轆轤閑浸酒,籠開鸚鵡報煎茶。”此聯再通過兩個生活畫面,寫老將的生活情趣和精神狀態。轆轤是利用輪軸原理制作的一種汲水工具。時值夏日,井水清涼,老將汲水來浸酒,讓酒味更清冽甘美。打開鳥籠,讓鸚鵡在客人來到時報請主人煎茶款待。
以上層層鋪寫老將的閑適生活和寂寞心情:閉門好靜,似乎超塵出世,亭園任其荒蕪,卻沉溺于飲酒、養鳥、品茶的生活。尾聯筆鋒陡轉,詩人用反詰的句式問道: “幾人圖在凌煙閣,曾不交鋒向塞沙?”唐太宗在貞觀十七年(643)曾畫開國功臣魏徵、尉遲敬德等二十四人于長安凌煙閣,以流芳后世。據《新五代史》記,王建也曾在立國后畫諸功臣像于扶天閣。這兩句詩從字面上看,是問:在凌煙閣畫像留名的元勛們,又有幾個不曾血戰邊塞、立功疆場呢?其言外之意是說,歷史不會抹煞老將昔日報國沙場的功績,勸勉他不必感到寂寞和消沉。這是全詩的主旨。結句的“交鋒”、“塞沙”等語,讓人聯想到老將當年金戈鐵馬馳騁沙場的雄姿,與前面所云“翻愛靜”、“似仙家”的消沉現狀和冷寂心情形成鮮明反差,因此更為精警,發人深省。
晚唐佳句,如“綠楊花撲一溪煙”,如“芰荷翻西潑鴛鴦”,皆近小樣,惟“水面回風聚落花”,歸于自然,宜王衍與徐后見其詩而欲官之也。(沈德潛《唐詩別裁》)
上一篇:《夏日南亭懷辛大·孟浩然》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夜上受降城聞笛·李益》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