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陸次云2
繞亭之外皆水,環水之外皆山。所謂太虛一點者3,實踞全湖之勝。湖心寺亦在水中,然稍偏矣。
壬辰之夏4,余與洪子昉思泛舟亭畔5。日已晡矣6,風雨驟至,止宿亭上。夜半忽見波上有紅燈一點,明滅雨中,往來不定。昉思笑曰:“意者7所謂‘不愁明月盡,自有夜珠來’矣。”余曰:“非也。舊志所載8,宋時四圣觀前晦夜每見一燈浮起9,至西泠橋畔而返10,風雨中其光愈盛,月明稍淡,震雷時與電爭明,此湖光也。蘇長公有‘湖光非鬼亦非仙’句11,今之所見,毋乃即是12。”
1 本篇選自《西湖游記選》。2 陸次云(生卒年不詳):清初文學家。3 太虛一點:太虛幻境(即仙境)中的一個角落,此處指湖心亭。太虛:天空。4 壬辰:公元1652年。此紀年疑有誤,此年洪昇(字昉思)僅七八歲,不可能與作者同游。5 洪子昉(fang)恩:洪昇,字昉思,清初戲曲家。子:敬稱。6 晡(bu):下午三點至五點之間。7 意者:想來。8 志:指地方志。9 四圣觀:即四圣延祥觀,宋紹興十四年(1144)建于西湖,后遷至葛嶺。晦夜:無月之夜。10 西泠橋:在西湖。11 蘇長公:即蘇軾。“湖光”句,見蘇軾《夜泛西湖五絕)其五:“湖光非鬼亦非仙,風恬浪靜光滿川,漸見明燈出遠寺,就視不見空茫然。”12毋乃:無乃,豈不是。
【析點】 游覽山水不期而遇雨雪,自是掃興之事。這不同于有備而來,如明代張岱到湖心亭專為看雪,雪自然能助發興致。陸、洪二公不是為看雨而來,可偏偏遇到風雨,似可罷游歸去。然而二公興致頗高,風歸風、雨歸雨,不僅不想歸去,反而索性止宿亭上。雖無明月可賞,雨中的西湖同樣別有情趣,何況又意外地看到了一點紅燈——湖光的勝景呢。
夜靜更深,陸洪二公仍興味盎然,面對往來不定,時明時滅的湖光洪昇、陸公談笑風生,且津津有味地近似乎書生般引經據典的論述,且都生動地透示出二公陶醉其中的高雅興致和文人學士的浪漫情懷。
山繞水,水繞亭,不啻太虛幻境。雨夜中一點紅燈明滅往來亦實亦虛,似靈似幻。此境此界雖與張岱《湖心亭看雪》相異,但仍不失為頗具詩意的幽美畫境,這恐怕是二公深為陶醉的主要原因吧
上一篇:《湖心亭看雪》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演連珠二則》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