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十日雨沾衣,幕阜峰前對落暉。
野水自添田水滿,晴鳩卻喚雨鳩歸。
靈源大士人天眼,雙塔老師諸佛機。
白發(fā)蒼顏重到此,問君還是昔人非?
建中靖國元年(1101),黃庭堅自戎州(治所在今四川宜賓)貶所東歸,在荊州(治所在今湖北江陵)沙市候命,經(jīng)冬過年。崇寧元年(1102),他從荊州南下岳州,經(jīng)巴陵(岳州治所,今湖南岳陽)、平江、臨湘(今皆屬湖南),進入通城(今屬湖北),然后下江西,到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探家,又至江州(治所在今江西九江)與家人相會。這首詩是自分寧赴江州,途經(jīng)武寧時作。
起聯(lián),寫途中遇雨,到了黃龍山才放晴。“山行十日雨沾衣”,即題中所說的“無日不雨”;“幕阜峰前對落暉”,即題中所說的“繼而晚晴”。幕阜山是盤亙于湖北、江西邊界的山脈,幕阜峰是它的一個山峰,和武寧黃龍山相對。當時作者的舊友惟清和尚居住黃龍山,作者過路時到山中看他,即題中所說的“奉謁清禪師”。頷聯(lián):“野水自添田水滿,晴鳩卻喚雨鳩歸。”寫雨后情況。久雨不停,野地積水,流入田中,使田中水漫,故有上句。《埤雅》:“鳩,陰則逐其婦,晴則呼之。語曰: ‘天欲雨,鳩逐婦;既雨,鳩呼婦。’”歐陽修《鳴鳩詩》:“天將陰,鳴鳩逐婦鳴中林,鳩婦怒啼無好音。天雨止,鳩呼婦歸鳴且喜,婦不亟還呼不已。”故有下句。這一聯(lián),兩“水”兩“鳩”鉤連作對,組織比較特殊。但這種句法,前人已有之;白居易有“東澗水流西澗水,南山云過北山云”之句,梅堯臣有“南隴鳥過北隴叫,高田水入低田流”之句。宋周紫芝《竹坡詩話》稱庭堅這聯(lián)為“語意高妙”;清趙翼《甌北詩話》則認為輾轉(zhuǎn)模仿,“愈落窠臼”。平心而論: 這聯(lián)句法模仿前人,并不新奇,惟內(nèi)容還有可取。它寫的是雨后實感,但可能寓有冷眼看世事變化無常、人們喜怒無常之意,寓諷刺和詼諧于寫實之中,似乎還能體現(xiàn)作者“奪胎換骨”的寫詩方法的一點特色。頸聯(lián):“靈源大士人天眼,雙塔老師諸佛機。”這就是題中所說的“邂逅禪客戴道純”,和他所作“款語”的內(nèi)容了。靈源大士,謂惟清和尚,他晚年自號靈源叟,作者和他交情頗深,在《與徐師川書》中,贊美說:“平生所見士大夫人品,未有出此公之右者。”集中涉及他的詩,有《寄黃龍清老三首》等。人天眼,謂能洞悉佛教真理,成為“人天法眼”。雙塔老師,指惟清的師祖惠南、師父祖心兩個和尚,都是禪宗臨濟派的代表人物,死后的骨灰塔都建在山中,庭堅曾經(jīng)為祖心的骨灰塔寫過《塔銘》;諸佛機,意思是諸佛的“真機”所寄,語本佛偈“若人生百歲不善諸佛機,未若生一日而得決了之”。結(jié)聯(lián):“白發(fā)蒼顏重到此,問君還是昔人非?”感慨自己年老重到黃龍山,不知有何變化。白發(fā)蒼顏,語出歐陽修《醉翁亭記》。僧肇《物不遷論》:“梵志出家,白首而歸。鄰人見之曰: ‘昔人尚存乎?’梵志曰: ‘吾猶昔人,非昔人也。’”“問君”句本此佛理而加生發(fā),意頗曲折;“問君”實是自問,“昔人非”,謂是否還是從前之我。《物不遷論》的宗旨是宣揚萬物雖動而常靜,變中有不變的道理。僧肇文中所引梵志之言,表示其身雖有今我的成分,然就舊我成分的存在言,則身猶舊我,所以一身既“猶昔人”,又“非昔人”,這說明變中有不變。庭堅詩可能有自表經(jīng)歷宦海風波,本性還堅持不變之意;但更多的是感慨這種風波所引起的一系列的變化,和自然規(guī)律的不可抵制,故和“白發(fā)蒼顏”連在一起寫。這一句自問,包含對很多經(jīng)歷的回憶,對人事無常的感慨,對自身的反省和對生活規(guī)律的思考,意味深長。它不是純說抽象佛理,而是有自身的事在內(nèi),有復雜的情在內(nèi)。它是全詩的警句,用反問語氣作結(jié),又顯得別致。
古人詩篇,即使出自名家之手,也不容易做到一篇之中,句句都好。這一篇詩,前六句比較平淡,最后二句才顯出精彩。
上一篇:黃庭堅《秋思寄子由》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黃庭堅《跋子瞻和陶詩》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