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袁中道2
三則 ·之一
(萬歷三十六年戊申冬某日)3夜雪大作,時欲登舟至沙市4,竟為雨雪所阻,然萬竹中雪子敲戛錚錚有聲,暗窗紅火,任意看數卷書,亦復少有趣。自嘆每有欲往,輒復不遂。然流行坎止5,任之而已。魯直所謂“無處不可寄一夢”也6。
1《游居柿錄》是袁中道所記日記的總稱。柿(fei)錄:即筆記。2袁中道(1570-1623):字小修,明代文學家,與其兄宗道、宏道合稱“三袁”,著作有《珂雪齋集》。3《游居柿錄》中的日記大多未系日,此為據系日者推算而出。4沙市:今亦為沙市。5流行:遠行。坎止:靜止。6魯直:北宋大詩人黃庭堅字魯直。
【析點】 天,真是無情。作者想去“沙市”,它偏偏突降大雪,不能如愿以償。天,也頗有情。當作者不如意時,他又給作者一個恬逸的夜晚,雪落有聲,窗暗火紅,隨意讀書,送給作者一縷溫馨。天是有情還是無情? 作者似乎未去品味,不過由此境遇而對人生引發出一段感慨:“流行坎止,任之而已”是一絲無奈之情;“無處不可寄一夢”是一種曠達之懷。這是作者在以“曠達”消解“無奈”。
此文寫得既有詩情畫意,又有一種哲理意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寫夜的寂靜,全然不在“靜”字上直接用墨,而說“萬竹中雪子敲戛錚錚有聲”,以有聲寫無聲,“錚錚”二字將一個極其靜謐的夜晚境界形象反襯出來,由是可見作者藝術手法之高妙。
謝景林
三則 ·之二
(萬歷三十八年庚申九月)初六日,忽中郎室中老嫗呼余入內云1:“夜中便三四次血,幾昏去,得不便,則可望活。”予私自哭泣,安慰之。忽呼李醫至。切脈曰:“脫矣2!”予頓足仆地3。醫曰:“勿驚,且試人參湯。”已進參,頃之氣喘,自云:“三分生七分死矣。”已復起,便自云:“我略睡睡。”此外絕無一語,遂坐脫去,予呼之不醒矣。痛哉! 痛哉! 一朝遂失仁兄,天地崩裂,以同死為樂,不愿在人世也。予亦自絕于地,久之始蘇。強起料理棺木,囊中僅五十金,稍之貸當物市棺4。吏部郎之清如此5,即余亦不知也。哀痛中急還公安安慰父老6。
1 中郎:作者次兄袁中郎,名宏道。嫗(yù):老婦。2 脫:虛脫,休克。3 仆(pu):跌倒伏地。4貸當(dàng):借債典當。市:買。5 吏部郎:吏部郎中,袁中郎當時任此職。清:清苦。6 公安:地名,在湖北省,作者故鄉。
【析點】 這一則日記記述其兄中郎彌留人世的最后片刻。并側及為官清廉的品格。對于前者,記述頗為細密,絲絲不漏,手足親情流溢于瑣屑的記事之中;對于后者,輕筆一點,意到為止,對兄長的崇佩之情盡在不言之中。這則日記既有可供后人閱讀的文學性,又為后人了解研究“公安派”大家袁宏道提供了可寶貴的史料。所以,對這則日記是不可僅作為一般地記述個人行止的日記來閱讀的。
至于兄長死后,“天崩地裂”、“不愿在人世”的表述,有人覺得讀后不免給人以“造作”之感,苛言之,似有些“表演”的味道。不過,“強起料理棺木”的記述是真實的;而且,中郎兄弟自來親密,這之中,不能不說包含了兄弟從此死生異路的巨痛;同時,這也是那個時代社會的歷史人文環境使然,我們就不必嚴責古人了。
顧之京
三則 ·之三
(萬歷四十四年丙辰三月)十五日,廷試1。當事者以贗元之弊2,防閑甚嚴3,暴烈日中4,饑渴并至,立窮則跪5,跪久
復立,墨既易燥,又防其滲,日西始竣6。平日作書,多作行書草書大字,至于窗下作課,皆令人代筆謄錄。是日作楷書,甚窘。廷試后,身體憊極而病,同年中病者甚多7。
1廷試:即殿試,明代科舉考試禮部會試合格者,參加由皇帝主持的廷試,合格后稱進士。2贗(yan)元之弊:作弊冒名代考的假狀元。3防閑:監督防范。4暴(pu):同“曝”,曬。5立窮:站立得難以支持。6竣:完成,指寫完試卷。7同年:同時參加廷試的人。
【析點】 廷試是考生應對皇帝的策問。考生對策試卷,形式有一定的規格,內容也千篇一律。考生的答卷,要求卷面干凈,字跡工整。閱卷人閱卷則幾乎不看內容而只看字跡。由此可知,字成為考生考中的關鍵。參考的書寫文字后來還成為一種體式,稱作“館閣體”。作者平日多作行書與草書,這比起“館閣體”來自由放任得多,何況素日“窗下作課”“皆令人代筆謄錄”。所以,作者在這則日記中極寫廷試書寫之苦境、窘態:忍饑受渴于烈日之下,“立窮則跪,跪久復立”,整整一天終致“憊極而病”。這之中不能不說有著作者對廷試的反感,但這又是封建時代一個知識分子追求功名所不可不走的道路。因此也就不難理解數日后作者得知廷試合格時的狂喜而又感慨的心態了
上一篇:《游大宇院記》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游廬山記二則》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