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李流芳2
去胥門九里3,有村曰橫塘,山夷水曠4,溪橋映帶村落間,頗不乏致。予每過此,覺城市漸遠(yuǎn),湖山可親,意思豁然5,風(fēng)日亦為清朗。即同游者未喻此樂也6。
橫塘之上,為橫山7。往時(shí)曾與潘方孺阻風(fēng)于此8,尋徑至山下,有美松竹,小桃方花,恍若異境,因相與攀躋9,至絕頂,風(fēng)怒甚,幾欲吹墮。二十年事也。
丁巳中秋后三日畫于孟陽閶門寓舍10,九月復(fù)同孟陽至武林,夜雨,泊舟朱家角補(bǔ)題。
1“江南臥游冊”是李流芳根據(jù)舊日游賞經(jīng)歷而作的畫冊,“橫塘”是其中一幅。橫塘:在今江蘇省蘇州市西南。2李流芳(1575-1629):字長蘅。明代文學(xué)家,長于詩畫,有《松園集》。3胥門:今江蘇省蘇州市西門。4夷:平。5豁然:開朗的樣子。6喻:明了。7橫山:在今蘇州市西南十余里。8潘方孺:作者友人。阻風(fēng):被風(fēng)擋住。9躋:登。10丁巳:公元1617年。孟陽:程嘉燧,字孟陽,作者友人,工書畫。閶門:蘇州城門。
【析點(diǎn)】 李流芳素精題跋,清黃宗羲評(píng)之曰:“瀟灑數(shù)言,便使讀之者如身出其間,真是文中有畫也”(《明文授讀》)。就本篇言,“文中有畫”倒也見解尋常,“身出其間”四字卻獨(dú)得李氏為文之妙。
“出”乃“出入”意也,言觀景者入乎其內(nèi)又超乎其外。李流芳深得東坡“不識(shí)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之壺奧,開篇即以一橫塘遠(yuǎn)景圖有意拉開了讀者與景物的距離。所謂“萬物靜觀皆自得”,緩山、小橋、流水、人家各自呈現(xiàn)了一種平和沖淡的美感,觀之者“目既往還,心亦吐納……情往以贈(zèng),興來如答(劉勰《文心雕龍》)。覺“城市漸遠(yuǎn),湖山可親”。這種對(duì)大自然親切的回歸感又使人不覺中也“踏上”了橫山小徑,觀“美松竹,小桃方花”,恍兮惚兮,如處異境;佇立絕頂,萬象在旁,狂風(fēng)吹宇宙,闊大壯美,令人如癡如醉。但一筆“二十年事也”又將讀者輕輕地拉出景外,好處全在意猶未盡。
李流芳工書畫,其為文于繪畫藝術(shù)多有借鑒,筆墨疏淡有致,俱是說不盡的畫意。取景更是巧思獨(dú)運(yùn),橫塘全景以靜觀,橫山之景可作畫 中游,使讀者于景致有出有入,不粘不脫,景觀之妙故能了然于胸。“身出其間”道出了李氏為文的匠心,真乃知音之言
上一篇:《江上丈人》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江淮之蜂蟹》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