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軍行
楊 炯①
烽火照西京②,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③,鐵騎繞龍城④。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⑤,勝作一書生。⊙【注釋】
①楊炯(650—約693),華陰(今陜西華陰)人,“初唐四杰”之一,擅長五律,邊塞詩氣勢很盛。《全唐詩》存詩一卷。
②西京:唐都長安。
③牙璋:皇帝調兵的符信,分兩塊,分別在皇帝和主將手中。鳳闕:代指皇宮。
④龍城:又名和龍城、黃龍城、龍都,故址在今遼寧朝陽。這里泛指敵軍要塞。
⑤百夫長:低級軍官,掌管一百名士兵。
⊙【詩本事】
從軍行是樂府古題,多描寫軍旅生活。唐帝王重邊功,加之國力強盛,軍事發達,廣大士子亦熱烈向往從軍生涯,將之作為報效祖國、獲取功名的一種重要手段。《舊唐書·高宗紀》載:永隆二年(681),突厥入侵固原、慶陽一帶,裴行儉奉命出征。楊炯此詩當作于此時。
⊙【賞評】
這首詩以樂府舊題寫時事,借一個士子投筆從戎、參加戰斗的過程,寫出其熱愛祖國、力圖報效國家、馳騁疆場的決心。
首聯寫出了邊情的緊急,指明了出征的形勢及其理由,而一個“自”字寫出了書生心中浩然長存、油然而生的愛國激情。頷聯指出了書生接受君王詔命,帶著兵符,離開京城,到達前線,并把敵人團團包圍。頸聯寫戰事的激烈與環境的艱苦:大雪彌漫,軍旗上的色彩都黯然失色;狂風呼嘯,與進軍的戰鼓緊密交織。尾聯極力抒寫書生報國的豪情。盡管條件艱苦,他仍然認為只要能實現報國之志,即使做一名下級軍官,也勝過在平靜、安逸的書齋里做一個書生。
整首詩以一場大的戰爭作為背景,但詩人并未將描寫重心放在戰爭的鋪敘上,而是將之放在了描寫主人公的報國豪情上。作者以“烽火照西京”寫出戰爭的正義性及緊迫性,以“心中自不平”寫書生內心凜然不可犯的報國殺敵之志,以“牙璋辭鳳闕”寫深受君主依賴,以“鐵騎繞龍城”寫書生作戰的勇猛與智慧,再把戰斗的激烈與志向的堅定作對比,使書生的慷慨豪情、報國之志渲染得淋漓盡致,感人至深。可貴的是作者并未一味無原則地歌頌戰爭,前兩句的交代已向人們展示了戰爭的正義及其必要,這就有力地從正面襯托了戰士精神的寶貴,從而使全詩有著濃厚的內涵,感人肺腑。
⊙【詩評選輯】
①明·李攀龍、凌宏憲《唐詩廣選》:蔣仲舒曰:三、四實而不拙,五、六虛而不浮。
②明·陸時雍《唐詩鏡》:渾厚,字幾銖兩悉稱。首尾圓滿,殆無余憾。
③清·王夫之《唐詩評選》:裁樂府作律,以自意起止,泯合入化。
④清·屈復《唐詩成法》:一、二總起,三、四句從大處寫其寵赫,五六處從小處寫其熱鬧,方逼出“寧為”、“勝作”事。起陡健,結亦宜爾,但結句淺耳。
⑤清·葉蓁《唐詩意》:此詩有《秦風·無衣》意。
⑥清·盧、王溥《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語麗音鴻,允矣,初唐之杰。三四著色,初唐本分,五六較有作手,而音亦仍亮,一結放筆岸然,是大家。
上一篇:駱賓王《從軍行》壯志凌云詩賞析
下一篇:王昌齡《從軍行七首(其一)》壯志凌云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