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則徐
沙礫當途太不平,勞薪頑鐵日交爭。
車箱簸似箕中粟,愁聽隆隆亂石聲。
戲為塞外絕句共十首,是道光二十二年(1842)秋冬間林則徐謫戍新疆伊犁途中所作,抵達戍所之后足成。《云左山房詩抄》卷七收錄此組詩的八首,題作《塞外雜詠》。劉存仁《篤舊集》卷一錄此詩,題為《戲為塞外絕句》,共十首,今據此校改。
這是一首描寫坐車過戈壁灘的詩。據林則徐《壬寅日記》載:九月十五日,“自安西以西,路皆沙磧,往往數十里無水草,碎沙之下實有石底,車行戛戛有聲。”又十九日,“出峽皆石路,且多自上而下,車顛甚。”此詩就是此段行程的真實寫照。首句寫戈壁灘上砂礫當道崎嶇不平,二、三、四句則從幾個具體側面寫道路的不平。“沙礫當途太不平”,直敘戈壁灘上道途的艱阻。清人蕭雄的《戈壁》詩云:“大漠連天一片沙,蒼茫何處覓人家?地無寸草泉源竭,隔斷鄰封路太賒。”極言戈壁灘上的荒涼干渴。林則徐這首詩則集中描寫戈壁灘上道途的不平。二句寫車腳與路上硬石碰撞的情況,襯托出道途的不平。“勞薪”,代指車腳。據《晉書·荀勖傳》載:“荀勖在帝座進飯,謂在坐人曰:‘此勞薪所炊’。帝遣問膳夫,乃曰‘實用故車腳。’”因為車子用來運載,而車腳最辛勞,用它作薪,所以稱為“勞薪”。由于車腳與路上石塊經常碰撞,必然引起車箱的晃動。第三句“車箱簸似箕中粟”,以簸箕中的粟來比喻車箱晃動的嚴重程度,又從另一側面映襯出道途的不平。第四句“愁聽隆隆亂石聲”。寫車中人的心態和聽聞,從乘車人的感受方面反映出道途的不平。一“愁”字飽含著多少車行戈壁者的辛酸。本詩樸實無華,比喻形象,內涵豐富,自然險阻如是,人生路途又何嘗不如是?
上一篇:陳文述《夏日雜詩(七首選一)》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陸嵩《望雨(四首其一)》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