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小說《社戲》原文與賞析
我在倒數上去的二十年中,只看過兩回中國戲,前十年是絕不看,因為沒有看戲的意思和機會,那兩回全在后十年,然而都沒有看出什么來就走了。
第一回是民國元年我初到北京的時候,當時一個朋友對我說,北京戲最好,你不去見見世面么?我想,看戲是有味的,而況在北京呢。于是都興致勃勃的跑到什么園,戲文已經開場了,在外面也早聽到冬冬地響。我們挨進門,幾個紅的綠的在我的眼前一閃爍,便又看見戲臺下滿是許多頭,再定神四面看,卻見中間也還有幾個空座,擠過去要坐時,又有人對我發議論,我因為耳朵已經喤喤的響著了,用了心,才聽到他是說“有人,不行!”
我們退到后面,一個辮子很光的卻來領我們到了側面,指出一個地位來。這所謂地位者,原來是一條長凳,然而他那坐板比我的上腿要狹到四分之三,他的腳要比我的下腿要長過三分之二。我先是沒有爬上去的勇氣,接著便聯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不由的毛骨悚然的走出了。
走了許多路,忽聽得我的朋友的聲音道,“究竟怎的?”我回過臉去,原來他也被我帶出來了。他很詫異的說,“怎么總是走,不答應?”我說,“朋友,對不起,我耳朵只在冬冬喤喤的響,并沒有聽到你的話。”
后來我每一想到,便很以為奇怪,似乎這戲太不好,——否則便是我近來在戲臺下不適于生存了。
第二回忘記了那一年,總之是募集湖北水災捐而譚叫天還沒有死。捐法是兩元錢買一張戲票,可以到第一舞臺去看戲,扮演的多是名角,其一就是小叫天。我買了一張票,本是對于勸募人聊以塞責的,然而似乎又有好事家乘機對我說了些叫天不可不看的大法要了。我于是忘了前幾年的冬冬喤喤之災,竟到第一舞臺去了,但大約一半也因為重價購來的寶票,總得使用了才舒服。我打聽得叫天出臺是遲的,而第一舞臺卻是新式構造,用不著爭座位,便放了心,延宕到九點鐘才出去,誰料照例,人都滿了,連立足也難,我只得擠在遠處的人叢中看一個老旦在臺上唱。那老旦嘴邊插著兩個點火的紙捻子,旁邊有一個鬼卒,我費盡思量,才疑心他或者是目連的母親,因為后來又出來了一個和尚。然而我又不知道那名角是誰,就去問擠小在我的左邊的一位胖紳士。他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說道,“龔云甫!”我深愧淺陋而且粗疏,臉上一熱,同時腦里也制出了決不再問的定章,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亂打,看兩三個人互打,從九點多到十點,從十點到十一點,從十一點到十一點半,從十一點半到十二點,——然而叫天竟還沒有來。
我向來沒有這樣忍耐的等候過什么事物,而況這身邊的胖紳士的吁吁的喘氣,這臺上的冬冬喤喤的敲打,紅紅綠綠的晃蕩,加之以十二點,忽而使我省悟到在這里不適于生存了。我同時便機械的擰轉身子,用力往外只一擠,覺得背后便已滿滿的。大約那彈性的胖紳士早在我的空處胖開了他的右半身了。我后無回路,自然擠而又擠,終于出了大門。街上除了專等看客的車輛之外,幾乎沒有什么行人了,大門口卻還有十幾個人昂頭看戲目,別有一堆人站著并不看什么,我想:他們大概是看散戲之后出來的女人們的,而叫天卻還沒有來……
然而夜氣很清爽,真所謂“沁人心脾”,我在北京遇著這樣的好空氣,仿佛這是第一遭了。
這一夜,就是我對于中國戲告了別的一夜,此后再沒有想到他,即使偶而經過戲園,我們也漠不相關,精神上早已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了。
但是前幾天,我忽在無意之中看到一本日本文的書,可惜忘記了書名和著者,總之是關于中國戲的。其中有一篇,大意仿佛說,中國戲是大敲,大叫,大跳,使看客頭昏腦眩,很不適于劇場,但若在野外散漫的所在,遠遠的看起來,也自有他的風致。我當時覺得這正是說了在我意中而未曾想到的話,因為我確記得在野外看過很好的好戲,到北京以后的連進兩回戲園去,也許還是受了那時的影響哩。可惜我不知道怎么一來,竟將書名忘卻了。
至于我看那好戲的時候,卻實在已經是 “遠哉遙遙”的了,其時恐怕我還不過十一二歲。我們魯鎮的習慣,本來是凡有出嫁的女兒,倘自己還未當家,夏間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那時我的祖母雖然還康健,但母親也已分擔了些家務,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歸省了,只得在掃墓完畢之后,抽空去住幾天,這時我便每年跟了我的母親住在外祖母的家里。那地方叫平橋村,是一個離海邊不遠,極偏僻的,臨河的小村莊;住戶不滿三十家,都種田,打魚,只有一家很小的雜貨店。但在我是樂土:因為我在這里不但得到優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了。
和我一同玩的是許多小朋友,因為有了遠客,他們也都從父母那里得了減少工作的許可,伴我來游戲。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幾乎也就是公共的。我們年紀都相仿,但論起行輩來,卻至少是叔子,有幾個還是太公,因為他們合村都同姓,是本家。然而我們是朋友,即使偶而吵鬧起來,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決沒有一個會想出“犯上”這兩個字來,而他們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識字。
我們每天的事情大概是掘蚯蚓,掘來穿在銅絲做的小鉤上,伏在河沿上去釣蝦。蝦是水世界里的呆子,決不憚用了自己的兩個鉗捧著鉤尖送到嘴里去的,所以不半天便可以釣到一大碗。這蝦照例是歸我吃的。其次便是一同去放牛,但或者因為高等動物了的緣故罷,黃牛水牛都欺生,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總不敢走近身,只好遠遠地跟著,站著。這時候,小朋友們便不再原諒我會讀 “秩秩斯干”,卻全都嘲笑起來了。
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卻在到趙莊去看戲。趙莊是離平橋村五里的較大的村莊;平橋村太小,自己演不起戲,每年總付給趙莊多少錢,算是合做的。當時我并不想到他們為什么年年要演戲。現在想,那或者是春賽,是社戲了。
就在我十一二歲時候的這一年,這日期也看看等到了。不料這一年真可惜,在早上就叫不到船。平橋村只有一只早出晚歸的航船是大船,決沒有留用的道理。其余的都是小船,不合用;央人到鄰村去問,也沒有,早都給別人定下了。外祖母很氣惱,怪家里的人不早定,絮叨起來。母親便寬慰伊,說我們魯鎮的戲比小村里的好得多,一年看幾回,今天就算了。只有我急得要哭,母親卻竭力的囑咐我,說萬不能裝模裝樣,怕又招外祖母生氣,又不準和別人一同去,說是怕外祖母要擔心。
總之,是完了。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戲已經開場了,我似乎聽到鑼鼓的聲音,而且知道他們在戲臺下買豆漿喝。
這一天我不釣蝦,東西也少吃。母親很為難,沒有法子想。到晚飯時候,外祖母也終于覺察了,并且說我應當不高興,他們太怠慢,是待客的禮數里從來所沒有的。吃飯之后,看過戲的少年們也都聚攏來了,高高興興的來講戲。只有我不開口; 他們都嘆息而且都表同情。忽然間,一個最聰明的雙喜大悟似的提議了,他說,“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來了么?”十幾個別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攛掇起來,說可以坐了這航船和我一同去。我高興了。然而外祖母又怕都是孩子們,不可靠;母親又說是若叫大人一同去,他們白天全有工作,要他熬夜,是不合情理的。在這遲疑之中,雙喜可又看出底細來了,便又大聲的說道,“我寫包票!船又大;迅哥兒向來不亂跑; 我們又都是識水性的!”
誠然!這十多個少年,委實沒有一個不會鳧水的,而且兩三個還是弄潮的好手。
外祖母和母親也相信,便不再駁回,都微笑了。我們立刻一哄的出了門。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松了,身體也似乎舒展到說不出的大。一出門,便望見月下的平橋內泊著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雙喜拔前篙,阿發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艙中,較大的聚在船尾。母親送出來吩咐“要小心”的時候,我們已經點開船,在橋石上一磕,退后幾尺,既又上前出了橋。于是架起兩支櫓,一支兩人,一里一換,有說笑的,有嚷的,夾著潺潺的船頭激水的聲音,在左右都是碧綠的豆麥田地的河流中,飛一般徑向趙莊前進了。
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散發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吹來;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里。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卻還以為船慢。他們換了四回手,漸望見依稀的趙莊,而且似乎聽到歌吹了,還有幾點火,料想便是戲臺,但或者也許是漁火。
那聲音大概是橫笛,宛轉,悠揚,使我的心也沉靜,然而又自失起來,覺得要和他彌散在含著豆麥蘊藻之香的夜氣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漁火;我才記得先前望見的也不是趙莊。那是正對船頭的一叢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經去游玩過,還看見破的石馬倒在地下,一個石羊蹲在草里呢。過了那林,船便彎進了叉港,于是趙莊便真在眼前了。
最惹眼的是屹立在莊外臨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戲臺,模胡在遠外的月夜中,和空間幾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畫上見過的仙境,就在這里出現了。這時船走得更快,不多時,在臺上顯出人物來,紅紅綠綠的動,近臺的河里一望烏黑的是看戲的人家的船篷。
“近臺沒有什么空了,我們遠遠的看罷。”阿發說。
這時船慢了,不久就到,果然近不得臺旁,大家只能下了篙,比那正對戲臺的神棚還要遠。其實我們這白篷的航船,本也不愿意和烏篷的船在一處,而況并沒有空地呢……
在停船的匆忙中,看見臺上有一個黑的長胡子的背上插著四張旗,捏著長槍,和一群赤膊的人正打仗。雙喜說,那就是有名的鐵頭老生,能連翻八十四個筋斗,他日里親自數過的。
我們便都擠在船頭上看打仗,但那鐵頭老生卻又并不翻筋斗,只有幾個赤膊的人翻,翻了一陣,都進去了,接著走出一個小旦來,咿咿呀呀的唱。雙喜說,“晚上看客少,鐵頭老生也懈了,誰肯顯本領給白地看呢?”我相信這話對,因為其時臺下已經不很有人,鄉下人為了明天的工作,熬不得夜,早都睡覺去了,疏疏朗朗的站著的不過是幾十個本村和鄰村的閑漢。烏篷船里的那些土財主的家眷固然在,然而他們也不在乎看戲,多半是專到戲臺下來吃糕餅水果和瓜子的。所以簡直可以算白地。
然而我的意思卻也并不在乎看翻筋斗。我最愿意看的是一個人蒙了白布,兩手在頭上捧著一支棒似的蛇頭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黃布衣跳老虎。但是等了許多時都不見,小旦雖然進去了,立刻又出來了一個很老的小生。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買豆漿去。他去了一刻,回來說,“沒有。賣豆漿的聾子也回去了。日里倒有,我還喝了兩碗呢。現在去舀一瓢水來給你喝罷。”
我不喝水,支撐著仍然看,也說不出見了些什么,只覺得戲子的臉都漸漸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漸不明顯,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沒有什么高低。年紀小的幾個多打呵欠了,大的也各管自己談話。然而一個紅衫的小丑被綁在臺柱子上,給一個花白胡子的用馬鞭打起來了,大家才又振作精神的笑著看。在這一夜里,我以為這實在要算最好的一折。
然而老旦終于出臺了。老旦本來是我所最怕的東西,尤其是怕他坐下了唱。這時候,看見大家也都很掃興,才知道他們的意見是和我一致的。那老旦當初還只是踱來踱去的唱,后來竟在中間的一把交椅上坐下了。我很擔心; 雙喜他們卻就破口喃喃的罵。我忍耐的等著,許多工夫,只見那老旦將手一抬,我以為就要站起來了,不料他卻又慢慢的放下在原地方,仍舊唱。全船里幾個人不住的吁氣,其余的也打起呵欠來。雙喜終于熬不住了,說道,怕他會唱到天明還不完,還是我們走的好罷。大家立刻都贊成,和開船時候一樣踴躍,三四人徑奔船尾,拔了篙,點退幾丈,回轉船頭,架起櫓,罵著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進了。
月還沒有落,仿佛看戲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離趙莊,月光又顯得格外的皎潔。回望戲臺在燈火光中,卻又如初來未到時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著了。吹到耳邊來的又是橫笛,很悠揚;我疑心老旦已經進去了,但也不好意思再說回去看。
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圍的黑暗只是濃,可知已經到了深夜。他們一邊議論著戲子,或罵,或笑,一面加緊的搖船。這一次船頭的激水聲更其響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躥,連夜漁的幾個老漁父,也停了艇子看著喝采起來。
離平橋村還有一里模樣,船行卻慢了,搖船的都說很疲乏,因為太用力,而且許久沒有東西吃。這回想出來的是桂生,說是羅漢豆正旺相,柴火又現成,我們可以偷一點來煮吃的。大家都贊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烏油油的便都是結實的羅漢豆。
“阿阿,阿發,這邊是你家的,這邊是老六一家的,我們偷那一邊的呢?”雙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說。
我們也都跳上岸。阿發一邊跳,一邊說道,“且慢,讓我來看一看罷,”他于是往來的摸了一回,直起身來說道,“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一聲答應,大家便散開在阿發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拋入船艙中。雙喜以為再多偷,倘給阿發的娘知道是要哭罵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我們中間幾個年長的仍然慢慢的搖著船,幾個到后艙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剝豆。不久豆熟了,便任憑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圍起來用手撮著吃。吃完豆,又開船,一面洗器具,豆莢豆殼全拋在河水里,什么痕跡也沒有了。雙喜所慮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鹽和柴,這老頭子很細心,一定要知道,會罵的。然而大家議論之后,歸結是不怕。他如果罵,我們便要他歸還去年在岸邊拾去的一枝枯桕樹,而且當面叫他 “八癩子”。
“都回來了!那里會錯。我原說過寫包票的!”雙喜在船頭上忽而大聲的說。
我向船頭一望,前面已經是平橋。橋腳上站著一個人,卻是我的母親,雙喜便是對伊說著話。我走出前艙去,船也就進了平橋了,停了船,我們紛紛都上岸。母親頗有些生氣,說是過了三更了,怎么回來得這樣遲,但也就高興了,笑著邀大家去吃炒米。
大家都說已經吃了點心,又渴睡,不如及早睡的好,各自回去了。
第二天,我向午才起來,并沒有聽到什么關系八公公鹽柴事件的糾葛,下午仍然去釣蝦。
“雙喜,你們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罷?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壞了不少。”我抬頭看時,是六一公公棹著小船,賣了豆回來了,船肚里還有剩下的一堆豆。
“是的。我們請客。我們當初還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蝦嚇跑了!” 雙喜說。
六一公公看見我,便停了楫,笑道,“請客? ——這是應該的。”于是對我說,“迅哥兒,昨天的戲可好么?”
我點一點頭,說道,“好。”
“豆可中吃呢?”
我又點一點頭,說道,“很好。”
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來,將大拇指一翹,得意的說道,“這真是大市鎮里出來的讀過書的人才識貨!我的豆種是粒粒挑選過的,鄉下人不識好歹,還說我的豆比不上別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給我們的姑奶奶嘗嘗去……”他于是打著楫子過去了。
待到母親叫我回去吃晚飯的時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羅漢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給母親和我吃的。聽說他還對母親極口夸獎我,說“小小年紀便有見識,將來一定要中狀元。姑奶奶,你的福氣是可以寫包票的了。”但我吃了豆,卻并沒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一九二二年十月。
【析】 《社戲》創作于1922年10月。作品通過敘說自己兩次看“中國戲”的經歷,自然回憶起兒時觀“社戲”的景況,通過對一群農村少年兒童生活的描繪,熱情地歌頌了農村孩子的質樸、熱情和無私的精神世界,同時抨擊了舊社會庸俗丑惡的社會風習及滋長這種風習的社會勢力,表現了作者愛憎分明的思想感情和對新的社會風習的向往。
作品的前半部分寫“我”兩次看“中國戲”的遭遇和感受,表現出軍閥統治下北京戲園惡劣、庸俗的風氣,反映了作者對舊社會的憎惡。看戲后的感受是:一擁擠,二吵鬧,三“革命”與戲園的風習是無絲毫的影響。
作品的后半部分用真摯的感情、樸素的文筆記寫少年觀“社戲”的樂趣。作者用“我的樂土”、“小小波折”、“看戲始未”、“無限懷念”四個層次來完成對“社戲”的勾勒。這一部分是全文的重點,通過與第一部分在戲園看戲的比照,寫出了中國新的社會風氣的模式,反映出新的一代“應該有新的生活,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新生活。因為魯迅當時尚處于“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開始階段,所以他本人對這個“新生活” 的更具體、更深刻的內容是朦朧難以具體表述的。在“我”的樂土平橋村,“我”可以受到優待,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可以釣蝦,放牛……這些本是農村極平常的瑣事。作者用飽含蘸情感筆寫出了常人常見而未發現的不尋常的鄉情。作品寫小伙伴幫“我”渡過“看戲”小波折時,著重反映農家孩子的品質和智慧。作者選用一個小矛盾的化解來展示孩子們的聰穎。當看過戲的孩子們得知“我”還沒看過戲時,“都嘆息而且表示同情”。找到了船卻無大人陪同前往時,最聰明的雙喜又看出底細來:“我寫包票!”農家孩子的機智、助人,寥寥數筆淋漓盡致的展現在我們眼前。作品最后寫“我”和小伙伴看戲始末。為了渲染孩提時那場“很好的好戲”,讓人難以忘懷,作者調動了多種表達方式來描繪,從視覺上寫碧綠的豆麥、朦朧的月色、起伏的連山、點點的漁火、烏黑的船篷,這些景致更使“我”渴望早點觀戲。從聽覺上寫孩子的笑嚷、潺潺的水聲、宛轉的笛聲,表現孩子們的欣喜和社戲擋不住的誘惑。看戲歸途中,從嗅覺角度寫出豆麥水草的清香,自然得出結論,在這樣一個多姿多彩之夜所看的戲當然就是難以忘懷的。小說的尾聲,寫作者無限的懷念,尤其是最后一句,充滿著無限的深情。明說的是戲和豆,實際是在贊那純正無邪、聰明正直、無私的農家孩子,抒發對他們的無限深情。
在中國文學史上,沒有哪個作家象魯迅那樣殷切關注中國的農村,描寫中國農民的生活。魯迅在談到自己青少年時代的生活和思想時曾說:“我母親的母家是農村,使我能夠間或和許多農民接近。”(魯迅《英譯本(短篇小說選集) 自序》)這種“接近”,使魯迅關心和注意農民問題,并通過創作反映農民的生活命運。《社戲》是一篇自傳體的短篇小說。他把自傳性的材料加以藝術提煉,按照自己獨特的思想面貌和身世經歷,塑造出一個厭惡充滿舊派頭、庸俗的戲園,懷念兒時在野外觀賞很好的好戲的“迅哥兒”形象,展示給我們一幅農家獨能享受到的“農家樂”趣畫。這幅畫把作者對生活獨到觀察和深刻思考形象地表現出來。作者筆下的村野小孩,雖然大都不識字,卻個個都心靈手巧,樂于關心照料別人。他們身上散發著中國農民存有的樸素的美德。
小說在描寫人物時,除對雙喜多寫了幾筆,沒有集中力量塑造某一個形象,而是突出了一群農民孩子共有的性格,顯示了小說的獨特之處。如在趙莊看戲,孩子們看到老旦出場,唱了許久,不但沒有下場,反而在一把交椅上坐下時,孩童特有的表情出現了,先是“破口喃喃的罵”,接著不住的吁氣、打呵欠,最后全體認為“走的好”。這些描寫把孩子們對老旦出場后的埋怨、氣惱、失望以至厭倦的神態都形象地表現出來。與看老旦戲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返回時孩子就“和開船時候一樣踴躍”,于是拔了篙、點退幾丈、回轉船頭,架起櫓,罵著老旦踏上回程。連用 “拔、點、回、架、罵”幾個動詞,形象地刻畫了孩子們急于回家的心情,來時高興,回時依然歡快。至于急著回家,加緊搖船,把船搖得“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躥”,惹得夜漁的老漁父也喝采起來的描寫,正是孩子們快樂,撐船技術嫻熟的寫照,平添了作品的感染力,調皮活潑的孩子栩栩如生地立在讀者眼前,讓人仿佛聽到漿聲。看到孩子們戲船搖漿,不禁令人回想起作者第一次在北京看戲的情景: “我”由一個“辮子很光”的戲園人員領座。對這個領座的人沒有再多的筆墨,單是那條“很光”的辮子,我們就領教了舊戲園的陳腐。就是這成功的人物描寫,把作者言外之意準確地傳達給我們,實現了主客體的情感觀照,也應了魯迅 《我怎么做起小說來》中所推崇的創作原則,“我力避行文的嘮叨,只要覺得夠將意思傳給別人了,就寧可什么陪襯拖帶也沒有。”
由于魯迅注意描寫農民的藝術趣味,加之與農村生活有一種自然的接近,他的作品中顯出濃厚的民族特色,表現中國農民勤勞樸實;待人忠厚善良的天性。《社戲》中描繪了六一公公這個善良、簡樸的老農形象。六一公公在小說中出場不多,形象卻很典型,給人以深刻的印象。他的出現是因為雙喜們偷了他的 “ 羅漢豆”,倒不是怪孩子們 “偷”豆,而是可惜 “踏壞了不少”。一聽說摘豆是“請客”就忙說是應該的,表現了勞動者的純樸。六一公公和“我”談到“豆”,“我”回答“很好”,竟使六一公公“非常感激起來”,又送了豆給“我”吃,這些舉動簡捷地勾畫出農民的好客,讓人回想起“我”在戲園看戲,請教扮演者而遭“胖紳士”蔑視的遭遇,兩相比照,讓人清醒地認識到中國老百姓純樸、熱情善良才是我們真正的 “國粹”。
魯迅除了努力刻劃那些讓人難以忘懷的鄉間伙伴,還用細膩的筆墨繪制了孕育小伙伴良好的情操的自然山水:水上豆麥、水草的香味、水中朦朧的月色、淡黑起伏的連山,就連被無聊冗長的社戲敗了興的時候,只要回程漿聲一起,兩岸的景致又會拂去心中的不快。“回望戲臺在燈火光中,卻又如初來未到時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著了。”這一描寫,道出了孩提時便存在的對社戲的想往和戲臺對孩子永遠有無限魅力和神秘感。無疑這些出色的描寫為全文增添了生氣勃勃的活力。除了描寫恬靜、淡雅的妙景,小說還用心刻劃了人物的心理活動。迅哥兒回到了他的“樂土”渴望去看一次戲,當無法實現時,就急得要哭,吃不下東西,頭腦中還出現了幻覺:“我似乎聽到鑼鼓的聲音,而且知道他們在戲臺下買豆漿喝。”真切描繪出 “我”的渴望之情。當愿望實現時,“很重的心忽而輕松了,身體也似乎舒展到說不出的大”。這一描寫準確地寫出了迅哥兒對“仙境”式戲臺的向往,表現了孩子好奇的特性。
這篇小說,沒有什么驚心動魄的情節,也沒有復雜的結構,但極富藝術魅力。
魯迅對我國古代小說有過精湛的研究,并有所選擇地借鑒到自己的藝術創作中。如在這篇小說中,采用第一人稱“我”為敘述者,使小說充滿了抒情氣氛。在“我”敘說看戲的苦和樂中,讀者不禁同樂同惱,增添了行文的詩意。而這種手法我們可以從其有濃郁的詩意的唐人傳奇里找到“血緣”關系,可見魯迅對傳統文學有原則的借鑒和發揚。
上一篇:魯迅小說《示眾》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魯迅雜文《祝中俄文字之交》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