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張岱2
桂以香山名,然覆墓木耳,北邙蕭然3,不堪久立。單醪河錢氏二桂老而禿,獨朱文懿公宅后一桂,干大如斗,枝葉覭鬃4,樾蔭畝許5,下可坐客三四十席。不亭、不屋、不臺、不欄、不砌6,棄之籬落間。花時不許人人看,而主人亦禁足勿之往,聽其自開自謝已耳。
樗櫟以不材終其天年7,其得力全在棄也。百歲老人,多出蓬戶,子孫第厭其癃瘇耳8,何足稱瑞!
1 本文選自《陶庵夢憶》。2 張岱(1597-1679):明末清初散文家。有《嫏嬛文集》、《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等。3 北邙(mang):山名,在河南。東漢及北魏王侯公卿多葬于此。后常用來泛指墓地。4 覭䰒(ming meng):朦朧;模糊不清。這里指枝葉厚密樹下昏暗的樣子。5 樾:樹蔭。6 砌:臺階。7 樗櫟(chu li):樗:臭椿。櫟:或稱椷、栩,俗稱麻櫟。樗櫟都是無用之材。8 第:但,只。癃瘇(long zhong):泛指衰弱多病。
【析點】 本文突出的特點是鋪墊手法,步步深入而又時有轉(zhuǎn)折。“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桂花之美為人所共知共賞。然而本篇卻從桂樹是“覆墓木”下筆,北邙墳地雖有桂樹,其地凄涼難耐,“不堪”看;單醪河錢氏家兩棵桂樹“老而禿”,已成朽木,不可看;只有朱文懿公家宅后的桂樹,干大如斗,枝葉茂密,奇異可觀。如果坐于樹下乘涼,仰觀滿樹掛花,或文人雅士相集,把酒臨風(fēng),何其愜意! 然而主人不讓看。不僅不讓別人看,連自己也不到跟前去。既不建亭蓋屋,也不筑臺砌欄,聽?wèi){它在荒草叢木之間自開自謝。究其原因,是主人要使桂樹成為樗櫟之類的無用之木而得終天年。“樗大本臃腫而不中繩墨……匠者不顧。”“櫟社樹其大蔽數(shù)千牛……是不材之木”(《莊子》),因為不能作為木材使用而得以長久存活。這也許是主人愛惜桂樹的一種方式吧,但愛惜到為使它多活幾年而拒絕觀賞,不惜抹殺它供欣賞的功效,也就太可悲哀了。對人無用的東西,即使活得時間再長又有什么必要呢? 正如百歲老人,衰弱多病,舉步維艱,子孫們尚且嫌棄他,何況別人? 更哪里談得上是福瑞! 人不在壽數(shù)高下,物不在生存長短,短暫的輝煌勝過永久的暗淡,壯烈的犧牲超出長久的茍且,這也是這篇短文給我們的一點啟示吧!
上一篇:《朱元璋畫像》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雜記一則》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