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民歌·子夜四時歌·秋歌·其十一》原文與賞析
自從別歡來,何日不相思。常恐秋葉零,無復蓮條時。
南北朝時期,商業有了很大發展,因此有許多人到外地經商。同時,在商業發達的城市里,有許多青樓妓館,外來的商人,經常混跡于煙花柳巷,有些從良的妓女便委身于了商人。于是留在家中的商人的妻子,一方面想念到外地經商的丈夫,另一方面又擔心丈夫喜新厭舊,另覓新歡。這首民歌便反映了閨中女子對遠行在外丈夫的相思之情和憂心忡忡。
首二句寫丈夫離別后,女子深長的相思之情。歡,女子所愛的人。《通典》: “江南皆謂情人為歡。”詩中即指女子的丈夫。何日,哪一天。這兩句是以女子的口吻說,自從與你(即丈夫)離別以來,我有哪一天不思念你呢!那意思是丈夫走后,這個女子沒有一天不在想念他,這就表明這個思婦是對丈夫忠貞不渝的多情女子,她心里只有丈夫一個人,因此丈夫走后,她日日夜夜思念著丈夫。
三、四兩句是運用比喻來表達思婦的心理狀態。零,凋零,指樹葉從枝上落下來。蓮,有的本子作 “連”,當從。這兩句是說,常常擔心 (恐) 秋天里樹葉從枝上落下來,從而就不再像與枝條相連那樣青枝綠葉一體了。這是思婦把自己比作樹枝,把遠行在外的丈夫喻為樹葉,她惟恐樹葉從樹枝上脫落下來,就是擔心丈夫把她拋棄,那樣她的命運就會更加悲慘了。還有,“連”與 “憐”(愛)同音雙關,“無復連條時”,即丈夫像樹葉般不再與如樹枝般的自己相連,也就不再憐(愛)自己了。這個女子的擔心不是沒有根據的,她所處的南朝時代的社會背景前面已經談過,因此有許多商人在繁華的城市里另尋新歡,拋棄家中的妻子,這在南朝民歌中也有反映。如 《西曲歌》 中的 《那呵灘》先寫女子唱道: “聞歡下揚州,相送江津灣。愿得篙(撐船的竿)櫓(劃船的工具)折,交(教)郎到(倒)頭還。”接寫男子唱道: “篙折當更覓,櫓折當更安。各自是官人,那得到頭還。”對第三句張玉谷解釋說: “官人,婦人呼夫之稱。各自是官人,言我到彼,亦有呼我為官人者,……”這個要離開情人到揚州的男子說得更為坦率,他明白告訴前來送他的女子,我到揚州后,不久也會有把我當丈夫的女子,我又怎么會為你而留下不走呢?一往情深的女子,卻偏偏遇上了“二三其德”的負心漢,這在封建社會中,也是司空見慣的尋常事。
作者成功地運用比喻和雙關語,使這首民歌具有委婉含蓄的特色。
上一篇:《魏晉南北朝民歌·讀曲歌(選七首)·其六十二》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魏晉南北朝民歌·子夜四時歌·夏歌·其十七》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