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若山高處,煙霞嶂幾重。
凍泉依細石,晴雪落長松。
問法看詩妄,觀身向酒慵。
未能割妻子,卜宅近前峰。
此詩大約作于大歷二年(767年),時詩人寓居夔州 (今四川白帝)。夔州是杜甫離開四川、漂泊江南的第一站。在這里詩人滯留了兩年。故園的思念、時局的憂慮、人生的坎坷都時常煎熬著杜甫疲病的身心,悲苦之時,他也想到了佛,此詩即抒發他愿與禪師共游的超越之情。
“蘭若山高處,煙霞嶂幾重。”首二句寫望中所見的真諦寺。“蘭若”,梵語阿蘭若的略稱,意為寂靜處,后一般代指佛寺,此指真諦寺。詩人站在山腳,放眼望去,真諦寺聳立在山的最高處,四周山嵐彌漫,裊繞數重,氣象深閎,巍峨壯觀。此二句寫景兼寫人,暗含了詩人對禪院的敬仰,并仿佛能看到他仰望高山、拾級而上的神態。“凍泉依細石,晴雪落長松。” 詳細描寫入寺途中所見的山景。高山叢林中,雪后初晴,潔白的泉水凍結成冰,依石而下,在陽光下瑩瑩閃光; 參天松樹上積滿了白雪,陽光照耀之下,積雪初融,從枝頭滑落下來,有如白練飄落,發出陣陣聲響,給冷寂的山林平添幾分幽趣。此二句筆法精巧。“凍”、“晴”二字,表明季節,景中見時,對仗工穩,動靜相襯,明晦相映,有聲有色,十分優美。前四句由遠而近、由低向高,描述詩人入寺的過程,句句寫景,景中見人,生動逼真。
“問法看詩妄,觀身向酒慵。”此二句描寫詩人已到寺中,與禪師說佛談禪。“問法”,佛語,探尋佛教虛寂境界。“觀身”,亦佛語,指佛教四種觀行法之一。佛教認為懺悔之人為減塵世罪孽,可用四種觀行法,即觀因緣、觀果報、觀自身、觀如來身。此“觀身”即觀自身法,觀自身之正因,剔除胸中的煩惱和黑暗,使靈覺大顯,漸通于佛。詩人禪與詩酒進行對比,深刻地表現他對佛的感悟和皈依。平常,詩人愛在詩酒中抒發其內心的郁悶,澆滅胸中的塊壘。而在佛境中,物我皆空,哀樂都忘,詩人明白了詩情酒興統統都是虛妄的,故“看詩妄”、“向酒慵”。清人黃生評此二句說:“平日所最耽者,莫如詩酒,今亦索然無味,此作悟后語。” ( 《讀杜心解》 引) 所言極是。末二句正表現了詩人悟禪之后的生活選擇,點明了謁禪師的真意。“未能割妻子,卜宅近前峰。”詩人在塵世的牽累太重了,妻子的患難之情,兒女的骨肉之情,都令他難以割舍。因此盡管他愿心許佛門,但卻不能棄家入佛,只好卜居寺邊,與禪院為鄰,以便時常與禪師共游,這即是他拜謁禪師的真意。“未能割妻子”,出語自然,感情樸實真誠,表現了詩人鮮明的現實人格。
全詩由望寺寫到登山,由參禪寫到卜居,層次明晰,意境優美,以情喻理,誠摯感人。
上一篇:禪詩《西閣》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賦得釋迦缽贈慧古明上人》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