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羅隱2
越心未平而夫差有憂色3。一旦復筑臺于姑蘇之左4,俾參政事者以聽百姓之疾苦焉5,以察四方之兵革焉6。一之日7,視之以伍員8,未三四級9,且奏曰:“王之民饑矣,王之兵疲矣,王之國危矣?!狈虿畈粣偅聡阂源?sup>10。畢九層而不奏,且倡曰11:“四周畏王,百姓歌王,彼員者欺王?!眴T曰:“彼徒欲其身之亟高12,固不暇為王之視也,亦不為百姓謀也,豈臣之欺乎!”王賜員死,而嚭用事13。
明年,越入吳。
1吳宮:春秋時吳王夫差的宮室。2羅隱(833-909):字昭諫。晚唐文學家,有《讒書》等。后人輯有《羅隱集》。3越心未平:公元前494年,夫差打敗越國,越王勾踐和臣民常懷復仇之志。4旦:日。姑蘇:指姑蘇山,在今江蘇吳縣西南。5俾(bi):使。參政事者:指朝中大臣。6兵革:指軍情。7一之日:十月以后第一個月,即農歷十一月,為周歷正月。8“視之”句:意為令伍員去視察筑臺情況。伍員(yun):字子胥,春秋時楚人,父兄為楚平王所殺,投奔吳國。9未三四級:意為臺還沒有筑到三四層。10嚭(pi):伯嚭,春秋時楚人,后為吳國太宰,善逢迎。代:代替伍員之職。11倡:宣揚。12亟:急,迫切。13用事:當權。
【析點】 夫差建姑蘇臺,本是為了觀望百姓疾苦和四方戰事。實際上,他根本聽不進去伍員的直言諫諍,而是喜好逢迎,沉浸在奸佞伯嚭巧言編造的迷夢中:“四周畏王,百姓歌王”。伍員一針見血地斥責伯嚭只是一心向上爬,根本無暇顧及江山社稷、百姓疾苦??蓞峭醪槐嬷壹?,聽信讒言,“賜員死,而嚭用事”,終致“明年,越入吳”。
作者羅隱生當晚唐動蕩之時,一生懷才不遇,為文以諷刺為主,作品多為“抗爭和憤激之談”(魯迅語)。這則短文,乃托古諷今,借吳王夫差之誤國事,抨擊晚唐腐敗政治。行文中雖不曾點破,有識者卻自可領悟。同時,故事本身若作為一則史鑒,意義更為深遠。相傳伍員臨死前曾曰:“以懸吾目于東門,以見越之入,吳國之亡也?!?《國語·吳語》)又傳他含冤死后,化為濤神,隨錢塘潮往來,以觀吳國被滅亡(事見(太平廣記》卷291)。只可嘆歷代統治者中有多少無視“東門懸目”、錢塘怒濤,而重蹈吳王覆轍,以至身死國滅,為天下笑者!
上一篇:《聽蕉記》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吼山》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