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截樹》中外哲理詩賞析
種樹當前軒, 樹高柯葉繁。惜哉遠山色, 隱此蒙籠間。
一朝持斧斤, 手自截其端。萬葉落頭上, 千峰來面前。
忽似決云霧, 豁達睹青天。又如所念人, 久別一款顏。
始有清風至, 稍見飛鳥還。開懷東南望, 目遠心遼然。
人各有偏好, 物莫能兩全。豈不愛柔條, 不如見青山。
本詩講得失之理。得與失既是一對相反相成的哲學范疇,又是充滿了生活情趣的人生哲學。世人皆知萬物有得有失,有失有得;皆知得與失二者不可兼得,所謂“熊掌吾所欲也,魚吾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魚而取熊掌也”即是此理。但是,人們往往忽視了敢失方能有得的道理。懂得得失之理是一回事,敢于去失則是另一回事。出于種種考慮,盡管人們有時也懂得這一道理,但卻不敢或不愿付出必要的代價。從理論上講這也是一種選擇,盡管它不那么完美。此為其一。第二,有失未必一定有得。失, 只是使人們便于集中精力去爭取得到,至于能否得到,往往還必須具備其它許多條件。
白居易的這首詩即以截去樹頂為喻形象地說明了這一道理。詩云:種樹屋前,樹長得高大繁茂,可惜的是遠山景色卻被這朦朧樹色所遮蔽。這就是得大樹而失遠景。作者手持利斧,親自伐去樹頂,樹葉紛紛落下,諸多山峰卻獻色面前。猶如忽然間撥開云霧,一睹青天;又如同所思之人,久別重逢。伐去樹頂,始能吹來清風,才得看見飛鳥。敞開衣襟,眺望東南, 目極南天,心緒曠然。人各有偏好,物不能兩全。難道我不喜歡柔嫩的枝條嗎?只是不如我目睹青天心中更為愜意罷了。
上一篇:《里爾克·我過的生活》中外哲理詩賞析
下一篇:《劉師恕·護花》中外哲理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