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張岱2
見示《明詩存》3 ,博搜精選4,具見心力。但窺吾弟立意,存人為急,存詩次之。故存人者詩多不佳,存詩者人多不備5。簡閱此集,大約是“明人存”非“明詩存”也。愚意只以詩品為主6,詩不佳,雖有名者亦刪;詩果佳,雖無名者不廢。蓋詩刪則詩存,不能詩之人刪,則能詩之人存,則能詩之明人亦與俱存,仍不失吾弟存人與存詩之本意也。且子房不見詞章7,玄齡僅辨符檄8,不能詩無害于人,不能詩而存其人,則深有害于詩也。吾弟以余言為然否?
1此信選自《瑯?gòu)治募?,寫于明亡之后?張岱(1579-1689):號陶庵,晚明文學(xué)家。有《瑯?gòu)治募?、《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等?《明詩存》:張毅儒所編明詩選本。4搜(sou):搜集。5“故存人”二句:意為靠此選本保存人物的,詩歌大多不是佳作;靠此選本保存詩篇的,人物并不齊備。6詩品:詩的品格。7子房:漢高祖劉邦的重要謀臣張良,字子房。8玄齡:唐太宗李世民的重要謀士房玄齡。符:調(diào)動兵將、傳達(dá)命令所用的憑證。檄(xi):征討或曉諭的文書。
【析點】 明朝滅亡后,張岱的弟弟張毅儒,為了不使明人詩歌散失,“博蒐精選”,編成了《明詩存》,寄托了他對故國的思念。張岱同樣有濃厚的故國之思,弟弟的深衷他是完全了解且支持的。但他深知,次詩刪除,佳篇才得流傳,佳篇流傳,詩人才能留傳,所以,信中主要向毅儒弟闡明存詩與存人的辯證關(guān)系,議論相當(dāng)精到。他所提出的“詩不佳”“名者亦刪”、“詩果佳”“無名者不廢”的選詩標(biāo)準(zhǔn),不以人的名位高低定作品的取舍,很有價值,至今值得借鑒。他提出的“詩刪則詩存”、“不能詩之人刪則能詩之人存”的辯證觀點,很有啟發(fā)意義,珍珠與綠豆混雜,只能淹沒珍珠的光輝。此信的態(tài)度誠懇坦率,既直言《明詩存》的缺欠,又提出改訂標(biāo)準(zhǔn),并透辟地分析其中道理,顯示出兄長式的關(guān)懷、指教、循循善誘。這一切是以他們兄弟間共同的對故國的思念為基礎(chǔ)的,他深知弟弟“存人與存詩”實乃存“明”的苦心,他的信正是在促成這一番苦心的實現(xiàn)。
上一篇:《與梅圣俞》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與王元直》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