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萬仞插丹梯,海上群峰莫與齊。
九點青煙看野馬,五更紅日候天雞。
云封峭壁松多古, 蘚積殘碑字未迷。
冉冉嶺頭笙鶴下,仙壇曾此降金泥。
[賞析]
泰山素有“五岳之長”、“五岳獨尊”之謄,因而別稱岱山、岱宗。中國歷代帝王于登基之初、太平之歲,多來泰山舉行封禪大典,祭告天地。他們也常常為泰山的磅礴山勢與壯麗景色所驚服拜倒。漢武帝劉徹嘗有贊曰:“高矣,極矣,大矣,特矣,壯矣,赫矣,駭矣,惑矣。”列舉岱宗特點雖有八個之多,只可惜太抽象了。清世宗雍正皇帝《望岱》一詩則主要抓住岱山之“高”這一特點,作出了極為形象的描繪。
詩為七律。首聯是“芙蓉萬仞插丹梯,海上群峰莫與齊。” “芙蓉”,或謂芙蓉城,據說為仙人所居之地。宋蘇軾有詩云: “芙蓉城中花冥冥,誰其主者石與丁。”相傳石延年、丁度、王迥死后為芙蓉城主。泰山自然也不妨稱為“仙山”,道教典籍《云笈七簽》將“東岳太山洞”劃為“三十六洞天”之一,泰山上還有很多“仙跡”,諸如可望不可及的 “仙人橋”、古稱群玉庵的 “王母池”、“冉冉古生竹、結根泰山阿”處的 “萬仙樓”、玉女修真處的 “黃花洞”以及據傳游人過此即可得道成仙的 “升仙坊”!等。因此,作者胤禛才將泰山與海上蓬萊、方丈、瀛洲諸神山相類比。說泰山就像萬仞丹梯,直上九霄,上摩仙界,可仰步三天勝跡、俯臨千嶂奇觀,這種崇峻氣勢與境界是海上仙山所難以相比的!
于是有第二聯: “九點青煙看野馬,五更紅日候天雞。”古代中國被分為九州,但從岱宗仙界 “回頭下望人寰處”,不過是 “九點青煙”罷了。李賀 《夢天》云:“遙望齊州九點煙,一泓海水杯中瀉。”胤禛此處化用其句。“看野馬”,此用 《莊子·逍遙游》語,野馬,猶塵埃。“天雞”,神話中天上的雞。郭璞 《玄中記》記載說: “桃都山有大樹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雞。日出照木,天雞即鳴,天下雞皆鳴。”李白 《夢游天姥吟留別》曾有“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的描述,胤禛于此借用,但 “候”與 “聞”的時感不同。從整個第二聯來看,作者雖接連用了前人語句,但并非簡單的沿襲或搬用,而更集中地創造了岱宗所特有的那種神奇境界。較之謝靈運狀泰山高大的 “崔崒刺云天”( 《泰山吟》)句,胤禛這 一聯不僅突出了感性形象,而且充滿了浪漫色彩。
第三聯寫山上勝景古跡:“云封峭壁松多古,蘚積殘碑字未迷。”前句寫壁奇松古。泰山松樹層層迭迭,尤其是對松山一帶,雙峰對峙,古松生于絕壁,云出其間,時隱時現.風起則松濤轟鳴傳響,令人心蕩神馳。雍正的這一發現和描繪似乎在后來的乾隆詩中得到了印證:“岱宗最佳處,對松真絕奇。”后句寫碑殘字古。岱山碑碣甚多,向有“碑林”之稱,其間甚至還有秦二世的詔書殘石。元人郝經曾有詩句詠嘆:“拳如釵股直如箸,屈鐵碾玉秀且奇,千年瘦勁益飛動,回視諸家肥更癡” ( 《太平頂讀秦碑》)。胤禛詩與郝經詩異曲同工,他說盡管碑殘“蘚積”,但其字卻還 “未迷” 可辨。就 “云封” 一聯來看,胤禛觀察認真細致,描寫生動逼真。靜細逼真的描寫透露了詩人對神奇高古的泰山的向往與贊嘆之情。
末聯寫泰山文化歷史的悠久。“仙壇”亦即仙人所居之地。唐元結詩云:“九疑第二峰,其上有仙壇。”“金泥”,乃以水銀和金粉為之,用來封印玉牒、詔書等,多于封禪時用之。岱宗傳為“東岳泰山神”的所在,據稱夏、商、周三代即有七十二個君主來此禱祠,秦始皇以后更是封禪不斷。泰山極頂玉女池旁即有由李斯篆書的秦二世諭詔碑刻碣石。這首詩以“冉冉嶺頭笙鶴下,仙壇曾此降金泥”一聯作結,表現了雍正的帝王身份與求仙幻想。
詩從寫山之高峻雄奇著筆,結合歷史故事,穿插神話傳說,描畫勝景古跡,成功地塑造了一個靈神高古、令人向往的泰山形象。其藝術手法上,對仗嚴飭工整,用典靈活貼切,韻調朗暢,達到了清而不淺的境地。 (姜劍云 金正豐)
上一篇:清高宗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歷《春松》
下一篇:南唐國主·李煜《望江梅 (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