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尾芭蕉·俳句(三首)》中外哲理詩賞析
一 《古池》
古池無味境, 古池
無欲老蛙投。一蛙跳入
閑寂一時破,水的音。
水音優雅流。
寂寞里,古池塘,古池塘呀,
青蛙跳入水聲響。青蛙跳入水聲響。
二 《寂靜》
烈日無風處, 寂靜啊
一蟬忍苦吟。滲入巖石
如祈又如訴,蟬之聲
響入石心深。
古剎靜,秋蟬鳴,
聲聲滲入巖石中。
三《初寒雨》
初寒雨 初飛冬雨,
猿也想披 猿猶似想小蓑衣。
小蓑衣
俳句又稱俳諧,是日本格律詩的一種,是世界詩壇上最短的一種詩體,宛如一朵散發著清淡幽香的小花。
日本俳句的產生,源遠流長。從2世紀的自由體紀事歌謠,發展到8世紀受我國六朝文學和唐詩影響而產生的有固定音節的和歌;12世紀由和歌又排生出連歌;到14世紀在連歌的基礎上,才出現用俗語聯句的“俳諧”?!百劫伞北疽馐窃溨C、滑稽,原是連歌的發句(即首句),主要表現市民的情趣,實乃市民的滑稽詩。但到了俳圣松尾芭蕉手中,一改俳句詼諧滑稽之風,賦予嚴肅而質樸的品性,把它引向抒情詩的意境,從而樹立了俳句在日本文學中的地位。
俳句是一種有嚴格規定的格律體詩,每首三行,由17個假名(音節)組成,各行假名為“初5”、 “中7”、 “下5”,不得違約。每首俳句必有一“季語”,即與四季有關的自然現象或社會現象。由于它是最短小的詩體,只能表現很小或單一的一種意象和情景,故詩人不僅要使用最精煉的語言,而且要精心的設計和巧妙的結構,使之以小見大,產生意在言外的效果。芭蕉的俳句就是最出色的典范。
《古池》一詩,所寫不過是一只青蛙,跳進了一座池塘,發出了撲通一聲,如此而已,并無復雜情景。這在常人看來,不過是司空見慣不足一提的一樁小事。但經過芭蕉的藝術處理,卻使它凝聚著深沉的思緒,蘊含著豐富的內容。生活里有詩,但生活不是詩,它要經過藝術家的釀造才能把生活變成詩,正如花朵里有蜜,但花朵不是蜜,它要經蜜蜂釀造才能成蜜是一樣。芭蕉選擇了“古池”這一特定背景,然后描寫一只蛙跳入水的動作,跳水產生的意境又是“剎那間的水聲”,這就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藝術境界。一泓“古池”,強調一個“古”字,因古呈現的是一片寂靜。選擇一只蛙,不是靜臥,也不是呱呱不停的鼓噪,而是一躍入水,入水必然發出撲通之聲,這就打破了古池的寂靜。但撲通之水聲只在“剎那之間”,瞬即消失,古池依舊寂靜,這就形成了靜與動、永恒與短暫的對立統一的藝術境界。此處原本寂靜之處所,撲通一聲打破了寂靜,而水聲剎那消失,古池又成寂靜,反襯了古池乃一極端寂靜之處所。而這個寂靜的小世界,恰恰是詩人追求的世外理想世界,構筑如此境界,表現了詩人寂靜超俗的心境,它是詩人厭惡當時拜金主義、阿諛逢迎的丑惡現實,安貧樂道,淡泊人生,沉湎于脫俗的自然美的心跡的一種表白,顯示了詩人高雅純潔的品性。就詩的藝術技巧而言,詩句凝煉,運用了暗示、象征和跳躍的手法。寫了靜態又寫動態,又恢復到靜態;表現了永恒又表現了短暫,馬上又恢復到永恒。借客觀的自然景觀表現主觀的內在心跡,并且蘊含著世間萬物動與靜、永恒與短暫對立統一的普遍規律。還弘揚了潔身自好,玉潔冰清之正氣。思想意義非常深遠。就俳句所要求的格律講,字斟句酌,依約填詞,其中有季語,青蛙即春天的季語(就日本而言)日語的假名也合規定的音節(字數)。漢譯模糊了5、7、5的規定。為體現其17假名的安排,筆者試譯為
(初5) 寂靜的古池。
(中7) 一只青蛙跳池中,
(下5) 剎那的水聲。
《寂靜》一詩,意同《古池》,徒增諸多苦澀之感。該詩乃芭蕉1689年5月27日參拜立石寺時之作。立石寺乃慈覺大師開基的一座天臺寺,當時寺門緊閉,詩人不得入內,只好登山遠眺。只見山山相連,峰峰壘疊,一片空曠,人鳥絕跡,好不空寂?!肮艅x靜”句,三字(日語是5假名)寫盡了山寺之空蕩寂靜。“一蟬忍苦吟”,突然一聲蟬鳴,打破了山寺的空寂,并且這小小的蟬鳴之聲,竟然能“響入石心深”,穿透了滿山的巖石,直插巖石之心臟。這自然是詩人的主觀感受,并非蟬聲有雷鳴般震天動地之力,實乃襯托空山寂靜之極。小小一聲蟬鳴,就足以使群山回蕩,如重石投水,激起層層漣漪。愈言微聲入石心,愈顯得山寺之空寂。正如我國詩人王籍所說:“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對于朝山的芭蕉而言,此詩當是其向往禪宗仙教心境的詩化。日本玄鳥弘漢譯此詩,神會其意,意譯蟬在“苦吟”, “如祈又如訴”,是深知詩人心境之意譯。蟬之祈和訴,顯然帶著社會色彩,是為天下紛亂而訴,為天下泰然安寧而祈,這正是芭蕉之心愿。當時詩人遠離塵囂,或浪跡天涯,或結廬隱居,為的就是逃避污濁的塵世,向往佛門圣地的清凈。芭蕉就曾在另文中說過,“瞻禮佛堂,頓覺佳景清寂,不由心神為之澄澈。”
藝術上,該詩著墨出神入化,僅用17個假名,卻借一山景,揭示了宇宙間萬物的對立和統一。沉寂的古剎與悲鳴的苦蟬相對;巍峨的群山與區區的小蟬相對;堅不可摧巋然不動的大山與不值一彈卻能震翅高飛的小蟲相對;無形的蟬聲與有狀的山寺相對;總之,無聲與有聲;大與小;強與弱;靜與動;無形與有形,活現了宇宙萬物萬事無不是對立而又統一的情態。而最終詩人借物抒懷的,還是繁雜喧鬧的污濁社會與清凈無為的空山古寺的相對,是世濁我清、世動我靜的相對。從蟬鳴打破山寂復又空寂一事,再次披露了詩人渴望達到超脫塵世,對人世間的喧鬧爭斗,想做到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進入理想的禪宗境界之宿愿。
《初寒雨》的內容是多重的。秋冬之交,雖非雨雪霏霏,但已寒氣逼人,由秋雨想到人為防寒而披蓑衣;由人又聯想到山中之猿遇此寒雨自然有披蓑衣避雨防寒之需。所以有“初寒雨/猿也想披/小蓑衣”之句。杜甫由秋風破茅屋而想到天下寒士有避寒大廈之需,而芭蕉由秋雨不但想到貧苦鄉民,而且類及山中之猿都有蓑衣之求,這種愛民旁及野生動物之感,充分表現了他禪宗境界中的慈悲心腸,這是該詩內涵之一。該詩作于芭蕉旅外漂泊之際,異鄉逢秋雨, 自然會倍感凄涼。詩人把自己的感情投入猿身,猿在秋雨中想披蓑衣而不得,處境猶如流落異鄉孤苦伶仃無人關懷之游子。以猿的處境表現旅人的凄楚,并進而暗示人生之凄楚,應是該詩的另一內涵。如此情思綿綿,悲悲切切地表現主觀和客觀相交融的生活意境,如此平凡小事寓含人生艱辛之底蘊,非大手筆實難能也。
綜觀芭蕉的俳句,題材盡是日常習見的小事,但經他藝術加工之后,卻表現了人生旅程中重大的課題,飽含哲理或道出了事物的規律,或體現了人性美的力量,或弘揚了真善美,發人深思,給人以莫大的教益。從藝術上講,它嚴肅端莊,意境幽深,語言明白如話卻精煉無比,構思尤為精巧。所言一目了然,而內涵卻情深意遠,平常事寫得情真意切,以其哲理內涵動人心弦,不愧為舉世敬仰的“俳圣”。
上一篇:《阿赫瑪托娃·你為何焦躁不安地徘徊?》中外哲理詩賞析
下一篇:《普希金·假如生活把你欺騙》中外哲理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