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無名氏
一張機,采桑陌上試春衣。風晴日暖慵無力,桃花枝上,啼鶯言語,不肯放人歸。
兩張機,行人立馬意遲遲。深心未忍輕分付,回頭一笑,花間歸去,只恐被花知。
三張機,吳蠶已老燕雛飛。東風宴罷長洲苑,輕綃催趁,館娃宮女,要換舞時衣。
四張機,咿啞聲里暗顰眉。回梭織朵垂蓮子,盤花易綰,愁心難整,脈脈亂如絲。
五張機,橫紋織就沈郎詩。中心一句無人會,不言愁恨,不言憔悴,只恁寄相思。
六張機,行行都是耍花兒。花間更有雙蝴蝶,停梭一晌,閑窗影里,獨自看多時。
七張要,鴛鴦織就又遲疑。只恐被人輕裁剪,分飛兩處,一場離恨,何計再相隨。
八張機,回文知是阿誰詩?織成一片凄涼意,行行讀遍,懨懨無語,不忍更尋思。
九張機,雙花雙葉又雙枝。薄情自古多離別,從頭到底,將心縈系,穿過一條絲。
《九張機》是文人模擬民間詞的作品,曾慥在《樂府雅詞》中說:“《九張機》者才子之新調。”可見它原不是一般詞調的名稱,是下層文人學習民歌而創制出來的新調。這種詞調的性質和一般的詞沒有基本的區別,只是九首之間在內容上有某些聯系,在抒情中有一定的敘事因素。
這組詞中所寫主人公是一個普通的織錦女子,她在春天采桑時愛上了一個少年,當她還沒有大膽地向他表白自己的心意時,少年卻遠行了。她一邊織錦,一邊思念著他,她織了垂蓮子、相思辭、雙蝴蝶、鴛鴦,以此來寄托自己的相思。
九首詞,每一首的開頭都提到織機,這是一種借物起興的表現手法。它既可以創造一種抒情氣氛,又能把主人公的豐富細膩的心理活動同日夜不停息的織錦勞動密切結合起來。根據作品的內容和主人公思想感情的起伏,這一組詞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前兩首是第一部分,寫織錦女子同少年的相識和離別。作者采用了融情入景,亦景亦情的手法,寫出了青年男女之間的純真感情。在風和日麗的春天,織錦女子換上春裝去采桑,興致沖沖地走在田間的小路上,桃花爛漫,如火如荼,黃鶯鳥兒一聲聲叫得婉轉動人,織錦女子置身在這如畫的美景中,同自己心愛的人兒相會了。但那位少年卻要遠去他鄉,他停下馬來久久地遲疑著,情意深長。其實,她比男子還要多情,只是不好意思盡情傾訴出來,只是回頭一笑,穿過花叢,往回走去。“桃花枝上,啼鶯言語,不肯放人歸”,“深心未忍輕分付,回頭一笑,花間歸去,只恐被花知。”這些優美的詩句,句句是景語,亦句句是情語。它描寫的是大好春景中的純潔戀情。王夫之曾在《姜齋詩話》中指出:“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于詩者,妙合無垠。”況周頤也說:“寫景與言情,非二事也。善言情者,但要寫景而情在其中。”在詩詞創作中,情與景相匯,主觀心意和客觀事物相通,可以收到感人至深的藝術效果。第三首承上啟下,“吳蠶已老燕雛飛,東風宴罷長洲苑”,同樣是用景物的描繪襯托出了女主人公孤獨寂寞的心情。
后六首是這一組詞的第二部分,它真切細膩地抒寫了織錦女子同少年分別后復雜而痛苦的思想感情。作者托物寄情,巧于用比,讓人物的內在感情假借于具體生動的事物自然地流露出來。這是一種間接抒情的方式,它比起直接呼喊我多么痛苦,要感人得多。比如,在第四首詞中作者寫道:織機咿咿啞啞作響,織錦的女子皺起眉頭暗自傷心,她來來回回飛動梭子,把一朵“垂蓮子”(諧音“垂憐子”,是“愛你”的雙關語)織在錦緞上,花紋針腳綿密倒是容易盤繞,心中的愁苦卻象亂絲一樣難以清理。在這里,作者借主人公織荷花,表現了“剪不斷,理還亂”的離愁。又如第七首詞,寫織錦女子在錦緞上默不作聲地織出了一對俏麗的鴛鴦,成雙作對的鴛鴦寄托了她的美好的愿望,但是鴛鴦織成了她卻又遲疑徬徨起來,她只怕這一對交頸戲水的鴛鴦輕易被人剪裁開來,南北分飛,各在一方。在這里,詩人從生活中發現了詩美,找到了抒情的噴發口。規避直露的正面描寫,巧妙虛擬類比,讓形象去包容思想和感情。作者在后六首詞中,選取了最富于民間色彩,最為普通群眾所熟悉的平凡事物:荷花、蝴蝶、鴛鴦,比喻、烘托,盡情鋪寫,表現了一個癡心女子的宛轉情思。陳廷焯在《白雨齋詞話》中說:“情有所感,不能無所寄,意有所郁,不能無所泄。”《九張機》的作者正是借助于一連串的美好事物,含蓄地抒發了主人公對理想愛情的不懈追求。
這一組詞歌詠普通下層女子的愛情,細膩地剖析了一個青年女子的戀愛心理。它“憑戛玉之清歌,寫擲梭之春怨,章章寄恨,句句言情”(曾慥《樂府雅詞》),寫得如此凄婉綿麗,打動人心,這是同作者細微而深刻的心理描寫分不開的。詩人善于體會揣摸詞中女主人公微妙的心理變化,把她對環境的感受、對生活的情緒,充分揭示了出來。例如:她同自己心愛的人兒分別時,那種欲訴未訴的內心矛盾;生怕自己的心事被花知道的羞怯心情;她在錦緞上織出俏麗的花朵,又在花間織出一雙雙蝴蝶,然后停下織梭,獨個人站在靜靜的小窗前,端詳來端詳去的神態,都真實而自然地展示了一個少女的純潔心靈。此外,這一組詞具有濃厚的民歌色彩,它風格樸實,筆調靈活,語言也通俗而流暢。它采用傳統的比興手法,低徊深婉,往復迭唱,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上一篇:《臨江仙·宋·晏幾道》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伯兮·《詩經·衛風》》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