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和詞《漁歌子》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據《彊村叢書》本《尊前集》)
這是一首風流千古、膾炙人口的名作,抒寫漁隱生活的淡泊情懷。張志和的《漁歌子》,原作共五首,是借鑒民間漁歌創作而成的。當時詞一出,和者甚多,后來編成一本酬唱集;不數十年后,其詞傳到日本,為嵯峨天皇及其臣下所酷愛而至于仿作,堪稱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盛事。尤其這第一首更為后世推崇,蘇東坡與黃山谷,都曾把其中的句子用于自己的詞中??梢娖淞鱾髦畯V,影響之大。張志和也因這首小調而名傳后世。
張志和是唐肅宗時待詔翰林,做過左金吾衛錄事參軍。后因事被貶,遂絕意仕途。朝廷放還時賜給他一奴一婢,他把他們配為夫妻,取名“漁童”、“樵青”,自號“煙波釣徒”,放浪江湖,寄情山水,長期過著漁父式的隱逸生活。他不僅作為“逸士高人”而傾慕和醉心于大自然,而且作為詩人兼畫家,又善于欣賞和領略自然美景的真諦。這首《漁歌子》就是他長期倘徉于湖光山色之間積淀而成的審美意象,也是他的淡懷逸致與那煙波妙境相“同化”的結晶。
這首詞主要是寫人物的心境,但卻不是直抒其懷,而是托意于景,以畫言情,于煙波妙境中現出高情遠意。詞人選擇的時間是江南春色方濃、桃花汛泛起的時節,又恰恰是斜風細雨的當兒;捕捉的畫面,是浙江湖州西的西塞山一帶的美好景物。這是最富有孕育性的頃刻和空間。張志和以詩人的心,畫家的筆,水墨淋漓地描繪出一幅江南水鄉的“煙波垂釣圖”。他首先描寫了漁父垂釣的優美環境:“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高處,西塞山青翠如屏,山前白鷺自由飛翔。一青一白,一靜一動,構成一幅清麗的畫面。低處,碧波清流,落英繽紛,還有那大口細鱗肥美鮮嫩的鱖魚,正在綠波中潑刺刺地嬉逐,又組成了一幅色彩鮮妍的畫面。這兩幅畫面又處于同一時間和空間,一上一下,一遠一近,一淡雅,一秾妍,便合成富有立體感的天然圖畫。處于畫圖中心的,則是頭戴“青箬笠”、身披“綠蓑衣”執竿垂釣的漁父。這漁父其實正是詞人的自我寫真,或者說他是借漁父以抒己懷。他身在這如詩如畫的境界中會是一種什么心情呢? 自然會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而陶醉,產生一種自然、淳樸的意趣和如魚得水的快感。更在此時,又飄來了斜風細雨。那山,那水,那桃花與鷺鷥,連同漁父自己,都籠罩在斜風細雨中,迷迷濛濛,縹縹渺渺,若隱若現。在這煙波妙境中垂釣,漁父多么自由自在,悠然自得,舒心愜意啊! 此時他所感受到的,已不止是對自然美的陶醉,而是別有一番情味,一種詩意美;他確乎領略了那煙波妙境的真意,體驗到反樸歸真、與自然同化的心靈自由和精神超脫的幸福。你看,“斜風細雨不須歸”,這不正是他對美的發現、對理想境界的執著嗎?通篇二十七字,其中二十四字寫景,而景中融情;只有“不須歸”三字,閃出理智之光,作出審美判斷,可謂“點睛”之筆?!靶憋L細雨不須歸”,乃是漁父、也是詞人的內心自白: 我決心與山水共終老、與自然共同化! 詞以情景交融之語收束,余情蕩漾,凌空遠去,令人回味無窮。
這首詞在藝術表現上的一個重要特色,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人物的淡懷逸致與煙波妙境化合無虞。正如胡震亨稱道王維所說的:“以淳古淡泊之音寫山林閑適之趣?!?《唐音癸簽》)那意境,那情調,那音韻,與詞人的淡泊情懷是那么諧調、自然;作為詞人化身的漁父,在煙波妙境中垂釣,仿佛溶化在大自然中,完全反樸歸真。這樣,就以自然之美表現了詞人的人格美和精神美。當然,由于時代的限制,不免有回避現實的消極因素。但是,在那個黑暗、污濁的社會里,不求聞達,有“山林閑適之趣”,對于名利熏心之徒不啻是一幅清涼劑。所以,這首詞至今依然閃耀著清新,淳樸的光彩,給人以美的享受。
上一篇:詞·李清照詞《漁家傲》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郭璞詩《游仙詩》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