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趙孟頫詩《岳鄂王墓》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鄂王墳上草離離,秋日荒涼石獸危。南渡君臣輕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勝悲。
(據四部叢刊本《松雪齋文集》)
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道人、水精宮道人。 湖州(今浙江省吳興縣)人。宋宗室,入元后被推薦入朝,官翰林學士承旨。以書畫著名,尤工書法,精正書、行書、小楷,風靡一時,人稱“趙體”。能詩文,風格和婉。著有《松雪齋集》。
詩的一、二句寫岳王墳上宿草離離,石獸呈欹危之狀,反映一片荒涼破敗景象,說明南宋亡已久,著一“秋日”二字更是渲染了氛圍。無限感慨,表現了對故國的一片深情。由此過渡到三、四句,直陳歷史事實,敘中有斷,中國境內各民族互不侵犯,保持和平統一,這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但是,南宋統治者輕棄社稷,著一“輕”字,諸多哀怨在其中,因為南遷,致使失去了大片土地,使受壓迫的中原父老日望王師的到來。陸游詩:“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薄爸性咐贤浩臁本?,完全承陸詩而來,是一個意思。這是廣大人民群眾和愛國志士的共同悲憤。其中的“望”字呼應了前句的“輕”字,益見南渡鑄成了千古恨。南宋君臣企圖以淮河為界,中分天下,但志在統一才能夠維持中分,若以中分為滿足,又沒有忠心保國的岳飛那樣的將士,能保持偏安的局面嗎?所以說“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歷史事實就是如此。南宋終于滅亡了。在此又照應了首句,回復往返,多少哀思感慨,不勝宣泄。而今面對殘山剩水,一片凄迷,誰還有心游賞! 我也懷恢復之志。為“還我河山”堅持抗金,鄂王因奸賊秦檜阻撓,十年之功毀于一旦,地下有知,能不為之慟哭! 如將此詩歌唱,則將同水山而一起悲咽了。這便是尾聯所說的內容。在此,詩人把“水光山色”人格化了,因恐其“不勝悲”,就說“莫向西湖歌此曲”;既然無靈性的“水光山色不勝悲”,萬靈之長的人自然更是如此,極言亡國之悲。此詩的末句,綰合全詩,把抒情、寫景、議論熔于一爐。劉熙載《藝概·詩概》:“詩或寓義于情而義愈至,或寓情于景而情愈深?!蔽覀冋f,這首詩確能達到這樣高度的藝術效果。
上一篇:散文·龔自珍文《尊史》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散文·范仲淹文《岳陽樓記》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