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龔自珍詩《詠史》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金粉東南十五州,萬重恩怨屬名流。牢盆狎客操全算,團扇才人踞上游。避席畏聞文字獄,箸書都為稻粱謀。田橫五百人安在,難道歸來盡列侯?
(據四部叢刊本《定庵文集補》,下同)
龔自珍(1792—1841),字璱人,號定庵,浙江省仁和(今杭州)人。歷舉人、進士,官至禮部主事。他是中國近代史上極有影響的思想家、文學家,是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啟蒙先驅。龔自珍自幼聰慧,少年時即讀《說文解字》,考訂古今官制,研究金石文字。其后學問愈博,凡經籍百家無不精通。面對清王朝政治上的腐敗和帝國主義的侵略,以及廣大人民的痛苦,他無法再去潛心研究古籍,終于拿起鋒利的筆投向腐朽的封建社會。20多歲時,他曾經作《明良論》及《乙丙之際箸議》等文,抨擊清朝政治的黑暗和官僚的貪婪無恥,提出要破格錄用人才,挽救垂危局勢。29歲時,又作《東南罷番舶議》和《西域置行省議》,主張加強東南海防和開發西北邊疆。對廢科舉、禁鴉片、除苛禮、平均財富、破除迷信等,他也提出了革新的主張。可惜他雖有改革宏愿和經世才略,終不為朝廷重視,一生卑官潦倒,無從施展抱負。然而他那墨光四射的詩文,卻激勵了當時許多愛國之士,開了清代士大夫議論時政的風氣;也擊中清王朝的痛處,受到頑固派的打擊和排擠。道光十九年(1839),龔自珍遭到誣陷迫害,被迫辭官南歸。途中,他回顧平生抱負、閱歷、交游,以及所見所聞,感時傷懷,陸續寫成三百余首詩,編集成《己亥雜詩》。
龔自珍議事論文,筆鋒犀利,每多真知灼見。晚清一些維新人物,如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以及南社詩人,無不直接或間接受到他的影響。梁啟超曾經說讀龔自珍詩文“若受電然”,可見他筆力之驚人。他的詩歌更是異彩獨放,對后世的影響尤其深遠。
《詠史》一詩,是道光五年(1825)冬作者客居昆山時所作。詩中揭露了當時的黑暗政治,痛斥那些盤踞高位操縱權勢的“名流”們的卑劣行徑,抨擊清政府對知識分子殘酷鎮壓的高壓政策,而對那些趨炎附勢、醉心于功名利祿的士人則表示憤慨與痛心。
首兩句寫綺麗繁華的東南地區,那些依附權貴、沽名釣譽的所謂“名流”,為爭名奪利而互相勾結利用,又互相排擠打擊,因此到處結下重重恩怨。東南十五州泛指江、浙一帶富庶地區。牢盆狎客操全算,團扇才人踞上游。次兩句通過寫那些“名流”所控制的權勢反映統治階級的腐敗黑暗。那些大鹽商、大官僚的幫閑門客、無行文人操縱全局大計,竊據高位要職。詩中雖未具體揭示他們禍國殃民的罪惡,也沒有描寫老百姓遭受欺壓的苦難,但整個社會被這樣一批狐群狗黨所統治,讀者不難想見這綺麗繁華的金粉世界實際上是怎樣的烏煙瘴氣! 第三聯避席畏聞文字獄,箸書都為稻粱謀。反映士人在文字獄高壓政策下的處境和茍安態度。詩中既表現了作者對清政府利用文字獄鎮壓士人的殘酷手段的憤恨,也對那些置國家人民于不顧,只圖個人生計、醉心功名的士人表示慨嘆,因此引出結尾兩句,田橫五百人安在,難道歸來盡列侯?借田橫的故事告誡士人不要輕信清政府的懷柔政策。田橫,齊人,自立為齊王。劉邦稱帝,田橫率五百余人逃入海島,劉邦派人招降說:“田橫來,大者王,小者乃侯耳;不來,且舉兵加誅焉。”田橫與二門客往洛陽,但又認為向劉邦稱臣可恥,便在距洛陽三十里處自刎而死,其屬下人聞訊也都自殺。這兩句意思是: 田橫的五百壯士哪里去了?他們如果歸順了漢朝,難道會真的個個都被封為列侯?作者借這一歷史故事,揭露了清王朝對士人采取的思想鉗制和籠絡政策的欺騙性。清代學者程秉釗憶龔自珍詩云:“一蟲獨警誰同覺,萬馬無聲病養癰”,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詩人當時的處境和寫這首詩的深刻意義及其悲憤心情。
朱杰勤《龔定庵研究》中曾說:“此惜曾賓谷中丞之罷官也。忠州李芋仙言曾官鹽政時,有孝廉某謁之,冀五百金,不得,某恚,授之以詩曰:‘破格用人明主事,暮年行樂老臣心。’上句謂其諂和珅得進,下句謂其日事荒宴。言官以此詩上聞,曾遂得罪永廢。”(商務印書館1937年版,第100頁),《龔定庵年譜》中也有類似說法(見《龔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10頁)。此事是否確實,無從考查,但從詩本身來看,說這是為了曾賓谷罷官而作,恐怕未必。但此事觸發了他寫作的動機倒是可能的。類似這樣黑暗的情形在當時是普遍的,這對生長在東南地區、又少有“纜轡澄清”之志、深懷愛國憂民之情的詩人來說,是熟悉而又難以忍受的。龔定庵有不少詩都反映了他對這種時勢的憤慨,但他同樣也受到文字獄的壓抑,使他不能直抒胸臆。他曾多次戒詩,甚至想“不須文字傳言語,玉想瓊思過一生”,將無窮悲憤都埋在心底算了。但他畢竟是個有強烈愛國心和正義感的人,即使有殺頭危險,他也壓不住心頭怒火。為了避免遭受文字獄的厄運,有時也不得不采用“東云露一鱗,西云露一爪”的策略,或假托寓言,或借古諷今,使人感到撲朔迷離、晦澀難懂。盡管如此,人們還是可以透過文字的“煙幕”了解這位近代詩人不甘同流合污、不愿屈服于權勢的高尚情操。
上一篇:左思詩《詠史(其三·其四·其五·其六)》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左思詩《詠史》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