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杜甫
竹涼侵臥內(nèi), 野月滿庭隅。
重露成涓滴, 稀星乍有無。
暗飛螢自照, 水宿鳥相呼。
萬事干戈里, 空悲清夜徂。
這首詩可能是安史之亂末期、杜甫在四川時作。這是一個不眠的秋夜。“不眠憂戰(zhàn)伐,無力正乾坤”,也正是這首詩的主題。不過這首詩則把這種感情通過秋夜景色的描繪,寫得更為細(xì)膩,更為深刻。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的形象,在我們的眼前,得到了更鮮明的體現(xiàn)。
“竹涼侵臥內(nèi),野月滿庭隅”,這是初夜之景。庭院中的竹子,被風(fēng)兒吹得瑟瑟作響,使人感到了些微的涼意。而且這涼意已經(jīng)漸漸地侵入到了臥內(nèi),使臥室之內(nèi)也涼爽起來。不言而喻,詩的主人公并沒有睡著,他聽到了風(fēng)兒吹竹的聲響,他在臥室之內(nèi)也感受到了這涼意,他在床上是翻來復(fù)去地睡不著。干脆,下得床來,到庭院中去走走吧,只見“野月滿庭隅”。這是一個多么靜謐幽恬的環(huán)境,月光灑滿了庭院,而且是村野之月,這本身是一個充滿了詩意的夜,再加上習(xí)習(xí)的涼風(fēng),把竹子吹得瑟瑟作響,真使人要擊節(jié)長嘆“今夕何夕”了。
在這樣美好的景色之下,作者在庭院中漫步,他想得很多,很遠(yuǎn)。時間在一分一秒地過去,不知不覺之中,夜已經(jīng)很深了:“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無。”露水不停地下,在竹上凝結(jié),而成涓滴,細(xì)小的水滴在月光照耀之下,是多么的晶瑩可愛啊,它們慢慢地滴在地上,沾濕了地面,我們的可敬的詩人,在庭院中漫步,他的衣衫也會打濕了吧?他也會感到更涼了吧?只見他這時抬起頭來,仰望長空,滿天的星斗不見了,剩下的稀稀疏疏的星星,仿佛也在對詩人眨著眼睛,或滅或暗,牽動著詩人的愁思!是該睡的時候了,詩人在想什么?什么事使得他不能入睡?通過這四句詩的描繪,在讀者心中引起了懸念,可是作者還要把這種懸念繼續(xù)下去,一直到詩的末尾兩句才告訴讀者,這樣,詩的感染力也就更強(qiáng)。
“暗飛螢自照,水宿鳥相呼”,這一聯(lián)寫的是夜將盡之景。初夜時的明月,這時經(jīng)不見了,天空顯得黑乎乎的,眼前只有在暗中飛著的螢火蟲發(fā)出點(diǎn)點(diǎn)閃閃的光,耳中,只有在水邊宿夜的鳥兒發(fā)出相呼的叫聲。這都預(yù)示出長夜漫漫的將旦。者著重寫螢和鳥是有道理的:螢兒“自照”,是多么的孤獨(dú)凄涼;鳥兒“相呼”,更引詩人對伴侶的思念。這時候的情和景,是更緊密地融合在一起了,我們?nèi)绻Y(jié)合人的身世來理解,那就更覺得描繪得十分貼切。
詩到這里,我們不禁佩服詩人體物的細(xì)致和意境的絕妙。寫的都是眼前常見景物,而描繪出的畫面卻十分的細(xì)膩、生動,引人神往。楊慎在《詞品》卷二中說:
句精巧則易,平淡入妙者難。”雖然說的是詞,可是詩也是同樣的道理。袁枚也說:“自古文章所以流傳至今者皆即情即景,如化工肖物,著手成春,故能取不盡而用不竭。”(《隨園詩話》)我們不禁佩服杜甫,即情即景,隨手拈來,而又各具特點(diǎn),感人肺腑,真是名家手筆。
最后兩句是全詩的靈魂。詩人至此才點(diǎn)出長夜不寐的原因:“萬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世間的萬事,都寓于不停息的戰(zhàn)爭之中;而自己呢,作為一個文人,一個不受朝廷重用的閑官,對國家、對人民能有多少貢獻(xiàn)呢? 因此只能白白地悲嘆清冷的夜晚的過去了! 詩人在同一時期的一首《村雨》中也寫道:“世情只易睡,盜賊敢望憂。”正寫出了他與那一般昏庸腐朽的官僚們的不同,他的心,是憂國憂民的,他是希望人民能過著安定的生活的。這時,詩人的形象也就高大了。詩人獲得人民的愛戴,并不是沒有道理的。
最后說說詩的題目“倦夜”。倦夜者,作倦于秋夜也,詩人竟夕不寐,故云倦夜。這兩個字為題,既新穎,又含蓄而耐人尋味。歷來以“夜”為題來作詩的人,很少是用“倦”來修飾“夜”的,而著一“倦”字,便在“夜”中注入了詩人的主觀感情,詩便有了生命力,便不是一般的景色的描繪了,這一點(diǎn),恐怕也是我們新詩的作者們值得借鑒的吧!
上一篇:《傷春·宋·陳與義》賞析
下一篇:《六州歌頭·宋·張孝祥》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