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王符文《實邊》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夫制國者,必照察遠近之情偽,預禍福之所從來,乃能盡群臣之筋力,而保興其邦家。
前羌始叛,草創新起,器械未備。虜或持銅鏡以象兵,或負板案以類楯,惶懼擾攘,未能相持。一城易制爾,郡縣皆大熾。及百姓暴被殃禍,亡失財貨,人哀奮怒,各欲報讎。而將帥皆怯劣軟弱,不敢討擊,但坐調文書,以欺朝廷,實殺民百則言一,殺虜一則言百,或虜實多而謂之少,或實少而謂之多,傾側巧文,要取便身利己,而非獨憂國之大計,哀民之死亡也。又放散錢谷,殫盡府庫,乃復從民假貸,強奪財貨,千萬之家,削身無余,萬民匱竭,因隨以死亡者,皆吏所餓殺也。其為酷痛,甚於逢虜。寇鈔賊虜,忽然而過,未必死傷。至吏所搜索剽奪,游踵涂地,或覆宗滅族,絕無種類;或孤婦女,為人奴婢,遠見販賣,至今不能自活者,不可勝數也。此之感天致災,尤逆陰陽。
且夫士重遷,戀慕墳墓,賢不肖之所同也。民之于徙,甚於伏法。伏法不過家一人死爾。諸亡失財貨,奪土遠移,不習風俗,不便水土,類多滅門,少能還者。代馬望北,狐死首丘,邊民謹頓,尤惡內留。雖知禍大,猶愿守其緒業,死其本處,誠不欲去之極。太守令長,畏惡軍事,皆以素非此土之人,痛不著身,禍不及我家,故爭郡縣以內遷。至遣吏兵,發民禾稼,發徹屋室,夷其營壁,破其生業,強劫驅掠,與其內入。捐棄羸弱,使死其處。當此之時,萬民怨痛,泣血叫號,誠愁鬼神而感天心。然小民謹劣,不能自達闕廷,依官吏家,迫將威嚴,不敢有摯。民既奪土失業,又遭蝗旱饑匱,逐道東走,流離分散,幽、冀、兗、豫、荊、揚、蜀、漢。饑餓死亡,復失太半。邊地遂以丘荒,至今無人。原禍所起,皆吏過爾。
夫土地者,民之本也,誠不可久荒以開敵心,且扁鵲之治病也,審閉結而通郁滯。虛者補之,實者瀉之,故病愈而名顯。伊尹之佐湯也,設輕重而通有無,損積余以補不足,故殷治而君尊。賈誼痛於偏枯躄痱之疾。今邊郡千里,地各有兩縣,戶財置數百,而太守周回萬里,空無人民,美田棄而莫墾發;中州內郡,規地拓境,不能半邊,而口戶百萬,田畝一全,人眾地荒,無所容足;此亦偏枯躄痱之類也。《周書》曰:土多人少,莫出其材,是謂虛土,可襲伐也。土少人眾,民非其民,可匱竭也。是故土地人民必相稱也。今邊郡多害而役劇,動入禍門。不為興利除害,有以勸之,則長無與復之,而內有寇戎之心。西羌北虜,必生窺欲,誠大憂也。百工制器,咸填其邊,散之兼倍,豈有私哉! 乃所以固其內爾。先圣制法,亦務實邊,蓋以安中國也。譬猶家人,遇寇賊者,必使老小羸軟居其中央,丁強武猛衛其外。內人奉其養,外人御其難,蛩蛩距虛,更相恃仰,乃俱安存。
詔書法令:二十萬口,邊郡十萬,歲舉孝廉一人;員除,世舉廉吏一人。羌反以來,戶口減少,又數易太守,至十歲不得舉。當職勤勞而不錄,賢俊蓄積而不悉。衣冠無所覬望,農夫無所貪利。是以逐稼中災,莫肯就外。古之利其民,誘之以利,弗脅以刑。《易》曰:“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是故建武初得邊郡,戶雖數百,令歲舉孝廉,以召來人。今誠宜權時令邊郡舉孝一人,廉吏世舉一人,益置明經百石一人,內郡人將妻子來占著,五歲以上與居民同,均皆得選舉。又募運民耕邊入谷,遠郡千斛,近郡二千斛,拜爵五大夫。可不欲爵者,使食倍賈于內郡。如此,君子小人各有所利,則雖欲令無往,弗能止也。此均苦樂,平徭役,充邊境,安中國之要術也。
(據汪繼培箋《潛夫論》本)
《實邊》是《潛夫論》中的第二十四篇。作者王符是一個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的知識分子。王符生活于東漢中期。當時,朝廷昏庸,社會黑暗。皇帝大多幼年即位,不能理政。外戚與宦官為爭奪權力,競相勾結豪強,援引子弟徒黨,胡作非為,肆無忌憚。王符不肯趨炎附勢,因而“不得升進”。于是,他選擇隱居。但他沒有獨善其身,他著書立說,“指訐時短,討擿物情”,“以譏當時得失”。在《務本》、《遏利》、《考績》、《思賢》、《潛嘆》、《忠貴》、《浮侈》、《救邊》、《實邊》諸篇中,王符揭露和批判了朝政的黑暗、官吏的貪劣和社會風氣的敗壞,提出了選用賢才、改革政治、重農安民、鞏固邊防等一系列的正確主張。他希望他的政論文章能夠引起當權者和社會的注意,進而能起到救正時弊強國安民的目的。
《實邊》專論充實邊防。東漢邊境戰事不斷。自漢建武十年起,東漢王朝就與北方的匈奴、西方的諸羌開始了頻繁的戰事。這給邊境的各族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王符提出要鞏固邊防平息戰患,這在當時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
文章先論述了邊虛的現狀和原因,然后論述實邊的理由,最后提出實邊的策略。根據王符的分析,邊境虛空表現在民虛和土虛兩個方面。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一是邊將平息戰患無能,反而趁火打劫大發國難財,使“千萬之家,削身無余,萬民匱竭”;二是朝廷輕信邊將,制定了錯誤的內遷政策,“邊地遂以丘荒,至今無人”。王符認為,邊地荒涼,容易使外敵起侵占之心;邊郡多害,又勢必使內寇生反叛之意。因此,必須充實邊境,鞏固國防,興利除害,實施安民政策。王符還提出了具體的實邊措施,主張舉賢任能,增加晉升機會;募遠民耕邊,給以特殊的優惠政策,使“君子小人各有所利”。
作為一個在野派的策論,與朝臣的奏疏不同,言語可以自由一些,但作者的寫作目的并非要號召人民推翻當朝統治,也不是想發一通牢騷了事,而是要讓統治者接受他的忠告。因此,作者很講究論述技巧。
首先,文章結構謹嚴,具有很強的邏輯力量。文章開篇提出制國者要有預見的觀點,似乎大而無當,其實,正是這一節起了總攬全篇的作用。下文論述邊境虛空,追根究源恰恰是無預見的后果,提出實邊的理由正是一個作為具有遠見卓識的制國者理應考慮到的現實,實邊的策略,更是應該采取的“安中國之要術”。這是內容上的聯系。“邊虛”一段,分析了邊境現狀之后,以“原禍所起,皆吏之過爾”一句作結,正與開篇“照察遠近之情偽,預禍福之所從來”相應。論述實邊理由和提出策略,又正是為了“盡群臣之筋力,而保興其邦家。”這是文字上的照應。分析邊虛的現狀和原因,論述實邊理由,提出實邊策略,三個問題環環相扣,本來就具有較強的邏輯性。作者把它們統置于開篇的立論之下,這就使結構更為嚴謹。同時,由于提高了論述的起點,開闊了記者和讀者的視野,引導人們從全局的角度考慮實邊問題,造成了高屋建瓴的氣勢,使文章論述的三個問題一氣貫注,增強了論證的邏輯力量。
每一層次的論述也同樣體現了這一特色。論述實邊理由時,作者開頭就提出本節的小論點:“夫土地者,民之本也,誠不可久荒以開敵心。”接著,先舉名醫扁鵲治病和賢相伊尹調配物資為例進行比喻論證,以虛實、輕重、有無、積余與不足相稱為喻,論證土地人民也需相稱,不可久荒。再以前朝名臣賈誼的“偏枯躄痱”之說,從理論上支撐土地不可久荒的論點,而當今的現實正應了賈誼之說,邊地土虛無人,內地人眾地荒,邊地、內地的土與人皆不相稱,造成了邊地與內地不相稱,更可見這一問題的嚴峻。又引《周書》古訓,從理論上進一步加以論證。然后,得出結論“土地人民必相稱也”。緊接著,進一步分析現狀,指出實邊的緊迫感和邊虛的危險性,并又以先圣制法為證,以百工制器家人防賊為喻,反復強調地不可久荒,久荒則必有大憂,要安中國就必須實邊的道理,步步進逼,層層深入。立論精辟,論據充分,論證周密嚴謹,具有一種內在的不可抗拒的邏輯力量。
其次,文章很講究分寸感。揭露邊境現狀一段,作者義憤慎膺,措辭激烈。幾次列數邊民慘狀聲淚俱下,如“千萬之家,削身無余,萬民匱竭”,“游踵涂地”,“感天致災,尤逆陰陽”,“萬民怨痛,泣血叫號,誠愁鬼神而感天心”等語,使邊境現狀陳于紙面,令人目不忍睹。討伐邊將謊報軍情,搜括百姓,逼民內遷時咬牙切齒,恨之入骨,尤其是“遣吏兵”一段,連下“發”、“發徹”、“夷”、“破”、“強劫驅掠”等動詞,準確而又深刻地揭露了邊將逼民內遷的暴行,也生動地說明了內遷政策違背了邊民的意愿,給邊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但是,在分析邊虛的原因時,作者卻像李斯《諫逐客書》一樣,有意回避了正面追究最高統治者的責任。開頭從“制國者”角度立論,似乎要大興問罪之師,最后,只是以“原禍所起,皆吏過爾”一句告結,把開頭就高高揚起的拳頭落在邊關將吏的頭上。如果說,民虛的原因主要出在下邊,那么土虛的原因則主要出在上邊。內遷的錯誤無論如何也應由政策的制定者來負,但是,作者卻認定邊將是內遷的主謀,“小民謹劣,不能自達闕廷”也是原因之一。這樣,皇帝看了自然容易接受些。更重要的是,文章以論證實邊的重要和提出實邊的策略為目的,揭露的意圖是為了說明解決邊虛問題刻不容緩,以期引起社會的注意,這就妥善地處置了破與立的關系。在條陳實邊之策時,作者先說明本朝政策由于“戶口減少”、“數易太守”等客觀原因未能落實,當權者并無責任,政策本身也還是好的,合乎古訓,在建武之初也曾收效顯著。因此,現在還宜乎執行。在此基礎上,作者再根據這個政策的宗旨,提出更為優惠的措施。既說明了他提出的措施的依據和可行性,也考慮到統治者比較容易接受。這些安排,作者都小心謹慎,煞費苦心。透過這種論述的分寸感,我們不僅看到了作者論述的技巧,更看到了作者以國事為重的嚴肅的社會責任心,也隱約看到了中國封建時代知識分子的艱難處境。東漢王朝依然戰亂不已,終于在大動蕩大混亂中土崩瓦解。這是王符的悲劇,更是民族的悲劇。
上一篇:柳宗元文《始得西山宴游記》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徐幹詩《室思》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