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幹詩《室思》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沉陰結愁憂,愁憂為誰興?念與君相別,各在天一方。良會未有期,中心摧且傷。不聊憂飧食,慊慊常饑空。端坐而無為,仿佛君容光。
峨峨高山首,悠悠萬里道。君去日已遠,郁結令人老。人生一世間,忽若暮春草。時不可再得,何為自愁惱? 每誦昔鴻恩,賤軀焉足保?
浮云何洋洋,愿因通我辭。飄飖不可寄,徙倚徒相思。人離皆復會,君獨無反期。自君之出矣,明鏡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窮已時!
慘慘時節盡,蘭花凋復零。喟然長嘆息,君期慰我情。展轉不能寐,長夜何綿綿。躡履起出戶,仰觀三星連。自恨志不遂,泣涕如涌泉。
思君見巾櫛,以益我勞勤。安得鴻鸞羽,覯此心中人。誠心亮不遂。搔首立悁悁。何言一不見,復會無因緣。故如比目魚,今隔如參辰。
人靡不有初,想君能終之。別來歷年歲,舊恩何可期? 重新而忘故,君子所尤譏。寄身雖在遠,豈忘君須臾? 既厚不為薄,想君時見思。
(據影印明翻宋陳玉父本《玉臺新詠》)
建安時代,社會大動亂,政治大分化,在軍閥混戰中,“軍數征行,或遇疫氣,吏士死亡不歸,家室曠怨”。建安七子之一的徐幹以其詩《室思》從一個側面形象地再現了這段歷史給人們所造成的精神苦痛,在閨情詩發展過程中留下了一篇較早的名作。
古選本往往視《室思》的前五章為雜詩,或抽“浮云何洋洋”一章作雜詩選錄,只把“人靡不有初”一章作為《室思》正文。實際上《室思》的六章逐層展開,脈絡相承,互為推進,首尾為一,是缺一不可的藝術整體。從總體看,它緊扣思婦的愁思與念情,循環往復,交錯連結,一唱三嘆地道出了她那遠離丈夫后的孤寂愁悶的情狀和因深沉眷念而形成的難以排遣的憂傷,以及她在長期盼望而又不斷失望后所產生的可憐又可悲的想法。如果從局部關系看,相對地說,前三章是女主人公主觀情感的直訴,其第一與二、三章又各有側重,前者集中地作心態的靜止刻畫,后者則對思緒作流動的展現。第四、五章相粘連,在感時感物之中對女主人公的思緒作迂回的表現,而其核心則轉至失望之痛的描寫上。值得注意的是,前三章是在一個平面上展開,寫的是眼前狀,當時情; 而四、五章則因景述情,前拓后延,順縱線編織,這就大大地拉開了思緒,加深加厚了念情之苦。“人靡不有初”,是收攏文章,在低沉的吐傾和殷殷的叮嚀中回照全篇,強化了女主人公的悲傷命運和詩歌的悲愴色彩。
一首抒情詩作的成功,除了意境的耐人尋味,還必須得力于情致的真切可感。《室思》之所以具有一定的感染力,使“閨思”這種古典詩歌中常見的題材給人耳目一新的印象,最主要的是抒情主人公的相思之情在細致的描寫中得到了真切而盡興的表達,顯示出感情的厚度與強度。
詩的前三章主要從力度上來表現女主人公的相思之苦 。因為離別丈夫的愁憂,她端坐的環境是“陰沉”的,自我形象是孤寂的,精神狀態是恍惚的,尤其是內心深處竟至“饑空”,想念丈夫如饑思食,似渴思飲。詩歌或以景襯情,或以幻寫真,或借生理感受來表達心理感受,以至其境愁云彌漫,其人柔腸寸斷,大大地渲染了抒情主人公冷清寂寞、急切難熬的神情狀態。更有力的,還是思緒的急速飛動,造成見山能穿山、觸云則推云的氣勢,調動出“郁結令人老”和“明鏡暗不治”這一慘痛折磨的歷史,遙寄明知“不可寄”的“徒相思”,剝離出既欲擺脫又難舍棄的心緒,透視出“人離皆復會,君獨無反期”的疑慮,推衍出思愁無窮的可悲前景。正因為思緒是如此地跨越了空間和時間的距離,不僅生動地展示了女主人公由思念到失望卻難以排遣的態勢與意蘊,也使其離別的情愫與感受得到了深化。
詩的第二層側重展示相思之情的厚度。其心緒既為時光的流逝、草木的枯榮、春蘭凋落所牽動,也為空掛的“三星”所纏繞,或地下或天上,或眼前之所見,或過往之回顧,無不彌漫著女主人公的哀愁和凄怨。睹物思人,這本是人之常情,但詩中不僅寫出了聚會難遂,不能像比目魚一般地形影不離,更如各在東西、出沒不相見的參商二星,出現了與愿望相反的絕望,這樣,女主人公睹物思人則愈思愈悲,愈念愈痛了。在這一層里,其思念之情先外化于物,作空間的拓開,繼之則采用以反襯正的手法深化其苦痛的深度。如此,女主人公的情感則漸進厚實和豐滿。
“人靡不有初”章寫女主人公絕望中還存希望,這本身就足見感情專注和真摯。她根據“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見《詩經·蕩》)的古訓,“想君終能之”,祝愿丈夫也始終如一,這雖近似憨態,卻亦出自癡情,情極則懼棄,癡重則近迷,因此有“重新而忘故,君子所尤譏”的提醒與警告。詩的最后四句推己及人,估摸丈夫也時時思念自己,希望以自己的厚愛換得丈夫的相報,這既是可憐的自慰,也是發自內心的深沉呼喚,其思情純而無滓,澄凈自然。
“室思”是一首頗具藝術感染力的抒情詩,寫得一往情深,它以動靜交錯、物我交融的手法刻畫了一個情意纏綿、真摯動人的思婦形象,并以此折射出時代的哀音,顯示出建安文學的“志深筆長,梗概多氣”的風格,對后代詩人寫同類題材詩歌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上一篇:散文·王符文《實邊》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散曲·馬致遠散曲《壽陽曲·遠浦歸帆》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