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元好問詩《岐陽》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百二關河草不橫,十年戎馬暗秦京。岐陽西望無來信,隴水東流聞哭聲。野蔓有情縈戰骨,殘陽何意照空城! 從誰細向蒼蒼問,爭遣蚩尤作五兵?
(據人民文學出版社本《元遺山詩集箋注》,下同)
元好問(1190—1257),字裕之,號遺山山人太原秀容(今山西忻縣)人。金興定進士。先為地方縣令,后入朝任左司都事、行尚書省左司員外郎。金亡后隱居家鄉,編纂了金詩總集《中州集》和《壬辰雜編》等書。其詩歌主張剛健質樸,表現真性情,注重創造,反對模擬因襲。著作有《遺山集》。金哀宗正大八年(1231),金的軍事重鎮鳳翔被蒙古大軍攻陷。當時,元好問正在南陽任縣令。他聽到這一消息后,心情十分沉重,遂以《岐陽》作為題,接連寫下了三首七律。詩中寄托了他對國運日衰的憂慮,并表達了對戰爭的極端憎惡之情。這里選錄的是其中的第二首。
詩的一、二句,總寫金在與蒙古的戰爭中所面臨的嚴峻形勢。鳳翔一帶,為戰國時秦之故地。“百二關河”,本來是形容“秦地險固,二萬人足當諸侯百萬人也”(見《史記·高祖本紀》集解),但如今卻無法阻擋元軍的大舉進攻?!安莶粰M”,是從“橫草”一詞變化而來。后者本來指行軍于野在草中走過,使草偃臥(見《漢書·終軍傳》顏師古注),元好問在這里反用此語,意在極言金之無人征戰、慨嘆有險而不能守,以至敵軍深入,形成了“戎馬暗秦京”的嚴重局面。
四句寫鳳翔之圍?!搬栁魍麩o來信”,說明圍城消息斷絕,已兇多吉少?!拔魍迸c“無來信”互襯,將詩人牽掛焦慮、望眼欲穿的神態托出?!半]水東流聞哭聲”,從側面交代出城破兵敗的噩耗;語意由北朝《隴頭歌》“隴頭流水,鳴聲幽咽”化出。鳳翔失陷后,大批秦地難民東逃,沿途凄慘萬狀。詩人在這里并沒有直接去描寫百姓流離失所的可悲處境,而是說連流水似乎也在一路嗚咽悲泣。這種借物達意的手,顯然更具感染力。
六句就鳳翔陷落后的慘狀作進一步的推想: 野草蔓生的戰場上尸骨橫陳;殘陽下的鳳翔,已是一座空城?!耙奥星椤保钦f連野草也為死者的不幸而悲哀動情;“殘陽何意”,是說殘陽也會對眼前的慘景感到意外與震驚。這里,詩人再次以移情及物的手法將自己的情感疊加在野蔓、殘陽等意象上,以野蔓、殘陽之尚且有情反襯戰爭之無情和操縱戰爭的人的無情,于悲哀之中透出憤懣,為結尾的質問、指責預作鋪墊。
七、八句是全詩感情的爆發點。至此,詩人已再也無法抑制內心的情感激蕩,終于悲憤地喊出了久久郁結心頭的疑問——“從誰細向蒼蒼問,爭遣蚩尤作五兵?”蚩尤傳說是古代九黎族部落首領;在文學作品中常常被作為暴力與戰爭的象征?!渡胶=洝ご蠡谋苯洝份d:“蚩尤作兵伐黃帝。”“五兵”的說法不一,可以看作古兵器的泛稱。詩人憤而問天,是質問,也是譴責。然而,導致人間悲劇——暴力戰爭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蒼天自然無法回答。這就使“問天”之中摻雜著一份無可奈何的情緒;全詩的悲劇意味更為濃重。
奠定了元好問在文學史上地位的,是他的“喪亂詩”。這類詩篇寫于易代前后,深刻、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急劇變化,特別是戰爭動亂給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具有詩史的意義。詩風則慷慨剛健、蒼勁悲涼。因此清人趙翼認為:“唐以來,律詩之可歌可泣者,少陵十數聯外,絕無嗣響。遺山則往往有之?!?《甌北詩話》)本篇和后面選錄的《壬辰十二月車駕東狩后即事》,都是“喪亂詩”的代表作。本篇運用了寫實與擬想相結合的手法。詩人在正面描寫戰爭以及鳳翔之圍的同時,注意以側筆、虛筆作旁襯映托;其中細節的刻畫雖出于懸想,但在詩人筆下卻顯得異常真實,有如親睹,達到了虛中見實的效果。這些是這首詩寫作上的特色。
上一篇:詞·納蘭性德詞《如夢令》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詩歌·樂府民歌《平陵東》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