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陵東,松柏桐,不知何人劫義公。
劫義公,在高堂下, “交錢百萬兩走馬。”
“兩走馬,亦誠難。”顧見追吏心中惻。
心中惻,血出漉,歸告我家賣黃犢。
——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相和歌辭·相和曲》
本篇始見于《宋書·樂志》,是一首反映官貪如匪、劫勒無辜的敘事短詩。詩作通過義公被劫、官民交涉的典型事例,揭露了暴吏橫行、民不聊生的黑暗現實。
“平陵東,松柏桐,不知何人劫義公。”起始三句點出義公(義是形容詞,義公即好人之意)被劫的地點,是在皇陵東邊陰森茂密的樹林里。 “平陵”是漢昭帝的陵墓,古時墳地常種松柏梧桐。然而綁架者是誰?是盜還是匪? “不知”二字行文巧妙,它既使案發初始撲朔迷離,又鑄成懸念增加文意的起伏跌宕。下面寫真象揭示了,義公被劫持到了“高堂(官府衙門)”下,綁架良民的竟然是負有緝盜天職的官府。如此橫行不法、肆意虐民,公道何在! “交錢百萬,兩走馬(兩匹善跑的駿馬)”,官即是匪,而其勒索之狠則又更甚于匪。巨額的贖身費,作為平民百姓的義公絕難辦到,怎么辦?在逼索財物的“追吏”的摧殘下,義公痛苦得“心中惻(悲痛),血出漉(滲出)”,心頭的熱血似乎在流滴。解救的希望在哪里? “歸告我家賣黃犢。”被迫無奈,只得剜肉補瘡。很顯然,一頭黃牛是抵不了所索之財的,但除此之外,他還有什么辦法呢!結尾含意雋永,真如李子德所說:“末語其感人深矣。”(黃節《漢魏樂府風箋》)
總之,這首情節簡單、語言淺俗的短詩,所蘊含的生活內容和社會意義卻是深沉凝重的;藝術表現上也有獨到之處,全詩三句為一小節,基本取三、三、七言的句式,布局極為勻稱。且每節首句與上句后三字重復,是為民歌習用的頂針格修辭手法,不僅使音律流暢,也使敘事中的抒情氣氛增強。
上一篇:《巴東三峽歌》原文|賞析
下一篇:《式微》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