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十一月中旬至扶風界見梅花》精選經典唐詩鑒賞
李商隱
匝路亭亭艷,非時裛裛香。素娥惟與月,青女不饒霜。
贈遠虛盈手,傷離適斷腸。為誰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這是一首詠梅花的詩作。
中國古典詩歌中詠梅之作可謂眾矣,翻揀詩篇,隨處可見。我們不妨看幾句: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宋·林逋《山園小梅》) “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宋·王安石《梅花》) “更無花態度,全是雪精神。”(宋·辛棄疾《臨江山·探梅》)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 (唐·齊己《早梅》)它們或寫梅花的清幽超逸,或贊梅花的傲雪凌霜,林林總總,不勝枚舉。與這些詩作相比,李商隱的梅花詩則又別開境界,另具情思。
“匝路亭亭艷,非時裛裛香。”開首直寫梅花。匝,環繞意。裛裛(yi),香氣盛貌。彎彎曲曲的路旁,梅樹清艷,幽香飄溢,沁人心肺。句中“非時”二字耐人尋味,引人遐思。梅花是美麗的,梅花是高潔的,但卻開得不合時宜。這自然讓人想起作者自己,詩人一生不幸陷在牛李黨爭的旋渦之中,坎坷不平,有才能有抱負而不得施展,真的也是生不逢時。
“素娥惟與月,青女不饒霜。”句中,素娥即嫦娥;青女,即主管霜的女神。有些詩中,月伴梅花顯其美麗,霜侵梅花示其高潔。而這兩句詩,細細品味,透露的卻是另一種情愫。嫦娥所贊助所關切的只是月亮,并非為了梅花而撒下月光。青女也并非為了梅花而降下寒霜,她不是為了顯示梅花的品格,她在責難梅花,不肯寬待。詩句中透露的是一種凄楚,是一種曲折而又深婉的怨恨,用梅花寫這樣的情感,非李商隱莫屬。其實,這與作者那坎坷的際遇,與他那帶有悲劇色彩的審美情趣,息息相關。
花開非時,青女、素娥也不肯眷顧,詩人轉而寫折梅送人。“贈遠虛盈手,傷離適斷腸。”然而,折梅送人,詩人得到的仍然是感傷。南梁詩人陸凱有詩云: “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陸凱是幸運的,他可以寄出他的梅花,寄出他的心。李商隱折得滿地梅花也是徒然,他無可寄,有的只是與朋友的別離,只是愁腸寸斷。
“為誰成早秀?不待作年芳。”梅花為了誰早早地開放,為什么不肯等到春風送暖、百花爭艷的時候再開放呢?詩歌以問句作結,語句明白如話,而感情卻極為深沉痛切。作者少年早慧,文名卓著,榮登科第,然而緊接著的便是無盡的打擊和不幸,那早秀而先凋的梅花實在也是詩人的象征。詩人的這份感慨和痛苦是深重的,是難以排遣的。李商隱另一首詩《憶梅》有句云: “寒梅最堪恨,長作去年花。”其感情與這結局是一脈相通的。
這首詩,梅花固然亭亭傲立,梅花固然裛裛飄香,但整個詩篇籠罩了一層屬于李商隱式的憂憤和感傷。這情感雖不高揚,卻是那樣深摯,那樣動人,有人說: “他筆下的藝術美,常常是美的悲劇。”信然。
上一篇:李白《入清溪山》精選經典唐詩鑒賞
下一篇:王建《十五夜望月》精選經典唐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