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袁枚文《黃生借書說》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黃生允修借書,隨園主人授以書而告之曰:
書非借不能讀也。子不聞藏書者乎? 七略四庫,天子之書,然天子讀書者有幾? 汗牛塞屋,富貴家之書,然富貴人讀書者有幾? 其他祖父積、子孫棄者無論焉。非獨書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必慮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曰存,明曰去,吾不得而見之矣。”若業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異日觀”云爾。
余幼好書,家貧難致。有張氏,藏書甚富;往借不與,歸而形諸夢。其切如是,故有所覽輒省記。通籍后,俸去書來,落落大滿,素蟫灰絲,時蒙卷軸,然后嘆借者之用心專而少時之歲月為何惜也!
今黃生貧類予,其借書亦類予,惟予之公書與張氏之吝書若不相類。然則予固不幸而遇張乎? 生固幸而遇予乎? 知幸與不幸,則其讀書也必專,而其歸書也必速。
為一說,使與書俱。
《黃生借書說》是一篇小的論說文,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論說。既有一般的說理,又有自己的切身體會,從這方面看,這是一篇論說文。但從另一方面看,開頭“黃生允修借書,隨園主人授以書而告之曰”,結尾“今黃生貧類予……為一說使與書俱”,這些又不是一般論說文所有的,倒反而像一篇贈序。
全文是用第一人稱說話的語氣寫的,使人易感親切。開頭表明寫這篇文章的緣由,是因為黃生借書。“書非借不能讀也”是議論的中心,是結論,提在前面,使人覺得突然,進而引起讀者的興趣,文章也有波瀾。然后用天子、富貴之家的情況來從反面做證,占有書多反而不能讀。再用“祖父積、子孫棄”來補充上面兩層,在敘述上用“其他……無論焉”和前面兩層有所變化。作者再從書擴展到“天下物皆然”,從心理上分析: 借觀者抓緊時間專心致志,業為所有者和漫不經心,總愛“姑俟異日觀”,和借觀者正好相反。這樣又從正面把“書非借不能讀”的道理說透了。
“余幼好書”一節,作者再用自己的經歷驗證上面分析的兩種情況,以加強上文的說服力。這一段寫得極有感情。“歸而形諸夢”與“俸去書來,落落大滿,素蟫灰絲,時蒙卷軸”,對比何等強烈!“然后嘆借者之用心專而少時之歲月為何惜也”這一個抒情長句,使文章搖曳生姿,余味不盡。這一段文章既有力地驗證上文,又自然地引起下文對黃生的勉勵。這一段單寫自己,下段合寫兩人,然后歸到黃生,兩段既相關又有變化,體現散文錯綜多樣的特點。
“今黃生貧類予”一節也寫得極有感情。“然則予固不幸而遇張乎? 生固幸而遇予乎?”用問話語氣說煞,文字才有豐神。如果把兩個“乎”字改成“也”字,坐實了,反而乏味。上面“若不相類”的“若”字,起的也是這種傳神的作用。“知幸與不幸,則其讀書也必專,而其歸書也必速”。這是寫本文的用意所在,勸勉黃生專心讀書,同時督促他早日還書,說得非常自然。
這篇文章有說理有描述,而說理和描述之中又帶有濃厚的抒情氣氛。文章雖短,卻能就人們忽視的問題論述透徹,說理中充滿人情味,使人易于接受。在語言上,短句和長句錯綜運用,直陳和反詰、感嘆語句也結合得非常自然。說理文中有濃烈的抒情味,和這種語句的選擇和應用是分不開的。
袁枚是著名的詩人,乾隆三大家之首,又是古文家。他自稱“于詩兼唐宋,于文極漢秦”(《送稽拙修》),又說自己“好韓、柳,亦為徐、庾”(《答友人某論文書》)。桐城派古文家姚鼐稱贊袁枚“君古文、四六體,皆能自發其思,通乎古法”(《袁隨園君墓志銘》)。可見袁枚在古文方面的造詣。袁枚論詩主張性靈,要創新;但對于文,他卻特別強調法度,強調古。他說:“欲秦雅者先絕俗,欲復古者先拒今。”這里所謂“今”,是指科學考試的八股文。他認為八股文最是破壞古文,只能當敲門磚,考取之后,就要一心一意學古文。對于古文袁枚強調于古有據。文集前的《古文凡例》和若干篇文章后面的“自記”都強調了這一點。袁枚認為要做好文章,必須有真知灼見,也要注意技巧。
他的議論文以立意新鮮說理透徹見長,《黃生借書說》中關于“書非借不能讀也”的議論,可以作為一例。
上一篇:詩歌·秋瑾詩《黃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見日俄戰爭地圖》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小說·蒲松齡小說《黃英》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