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何景明詩《答望之》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念汝書難達,登樓望欲迷。天寒一雁至,日暮萬行啼。饑饉饒群盜,征求及寡妻。江湖更搖落,何處可安棲!
“望之”,孟洋的字。孟洋,信陽(今河南信陽)人,弘治十八年進士,官至南京大理寺卿,也能詩,著有《有涯集》。據朱彝尊《靜志居詩話》,孟洋乃何景明“外弟”。前此,望之有書來,故此以詩答之。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詩題為“答望之”,但詩中所涉,除同傷淪落飄泊之外,還引發出民困政亂、百姓無以為生的嚴酷現實。其悲愁感憤、憂深思遠與《歲晏行》一脈貫通,但此詩思致微渺,從容率情,較貼近何景明的俊逸詩風。
首聯“念汝書難達,登樓望欲迷”破題而入,總攬全篇。看似平淡,無甚奇絕驚警,其實“欲造平淡難”,難在淡中有濃,由小入大,意境漸至恢宏。“念汝”小事,但“念”中內蘊極深,有對外弟之念,有對家國之念,“念”而作“書”,書之“難達”,因難達而“登樓”,而“望”之,而“欲迷”。層層遞進,字字翻轉。
當此思緒茫然無可如何之時,忽接望之手書:“天寒一雁至,日暮萬行啼”。“一雁”,既是眼前實景,又兼喻外弟來書。《漢書·蘇武傳》有“帛書系雁足”故事。得來書,故心喜,但黃昏來臨,萬行歸雁哀鳴震天,詩人不由得轉而生悲。這里的“萬行”,亦眼下實景,卻又兼喻流離失所、迷茫凄惶的百姓。
頸聯承上,直寫啼饑號寒的災民:“饑饉饒群盜,征求及寡妻”。災荒之年,盜賊驟增;官府又搜刮無度,即使孤苦無依的貧婦也在所難免。
尾聯“江湖更搖落,何處可安棲”。此詩作于深秋,草木凋零,景色寂寥。詩人由百姓苦難聯想到自身遭際,把自己和對方比作飄蕩四方的落葉,凄清,孤寂,高潔自許,尋覓不到一塊可以安身立命一展宏圖之地。這種落寞心境在詩人其他作品如《竹枝詞》中也有所流露:“十二峰頭秋草荒,冷煙寒月過瞿塘。青楓江上孤舟客,不聽猿聲也斷腸。”
《答望之》是抒情短詩。從一己之情寫起,鍥入目之所見,心之所思,蔚為咫尺千里之勢。親情,雁情,民情以及沉積詩人心頭的牢愁郁勃之情,一一流出。在有限的詩句中程度不同地顯現出構思的多向性、流動美和空間效果。胡應麟對何景明的五律評價甚高,說:“國朝仲默明卿,亦是五言律筏。初學下手,所當并置座右。”(《詩藪·內編卷四》)
何景明的詩歌理論及其創作實踐是一矛盾統一體。不能因為他與李夢陽“卓然以復古自命”,就簡單地將他們歸結為擬古主義了事。即李夢陽本人,在提倡“摹臨古貼,即太似不嫌”的同時,也發表過“夫詩者,天地自然之音也”,“今真詩乃在民間”等真知灼見(見《詩集自序》)。何景明對李夢陽的修正與補充,更有利于完善復古理論,形成一種神似古人、融冶諸家、自成一體的復古主張。
上一篇:散文·王安石文《答司馬諫議書》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韓愈文《答李翊書》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