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賦《送秦中諸人引》原文與翻譯、賞析
[金] 元好問
關中風土完厚②,人質直而尚義③,風聲習氣④,歌謠慷慨⑤,且有秦漢之舊⑥。至于山川之勝,游觀之富,天下莫與為比。故有四方之志者⑦,多樂居焉。
予年二十許時,侍先人官略陽⑧,以秋試留長安中八九月⑨。時紈綺氣未除⑩,沉涵酒間(11),知有游觀之美而不暇也。長大來,與秦人游益多,知秦中事益熟,每聞談周、漢都邑(12),及藍田、鄠、杜間風物(13),則喜色津津然動于顏間(14)。二三君多秦人,與余游,道相合而意相得也。常約近南山(15),尋一牛田(16),營五畝之宅(17),如舉子結夏課時(18),聚書深讀,時時釀酒為具(19),從賓客游,伸眉高談(20),脫屣世事(21),覽山川之勝概(22),考前世之遺跡,庶幾乎不負古人者(23)。然予以家在嵩前(24),暑途千里,不若二三君之便于歸也。清秋揚鞭,先我就道,矯首西望(25),長吁青云。
今夫世俗愜意事(26),如美食大官,高貲華屋(27),皆眾人所必爭,而造物者之所甚靳(28),有不可得者。若夫閑居之樂,澹乎其無味(29),漠乎其無所得(30),蓋自放于方之外者之所貪(31),人何所爭,而造物者亦何靳耶?行矣諸君,明年春風,待我于輞川之上矣(32)。
〔注釋〕
①本篇選自《遺山先生集》。秦中,指今陜西省境,春秋戰國時屬秦地。引,古文體名。明徐師曾《文體明辨》謂唐代始有此體,大致如序而稍簡短,由序發展而來。宋蘇洵之父名序,洵及其子軾、轍因避諱而以“引”代“序”,后人相沿用之。②風土,指社會風俗和地理條件,古人認為二者密切相關。③質直,質樸而爽直。尚義,崇尚義氣。④風聲習氣,即風氣,習俗。古人認為各地風氣習俗不同,歌調風格也不同。⑤歌謠慷慨,《大子夜歌》“歌謠數百種,子夜最可憐。慷慨吐清音,明轉出自然”,此用其語。⑥秦漢之舊,秦、漢遺風。⑦四方之志,經略天下的雄心壯志。⑧侍先人官略陽,侍奉在略陽(今甘肅秦安東北隴城鎮)做官的已故的父親。元好問自幼過繼給叔父元格,這里的“先人”即指元格。⑨秋試,在秋季舉行的“鄉試”。⑩紈綺氣,富貴人家子弟的習氣。紈綺,絲織品,指代富家子弟。(11)沉涵,沉湎、沉溺。(12)周、漢都邑,周都鎬京,在今西安西南;漢都長安,在今西安西北。(13)藍田,今屬陜西,以產美玉出名。鄠(hu戶),今陜西戶縣。杜,杜陵,今陜西長安縣東北,西漢宣帝筑陵于此。這些地方都在長安附近。(14)津津然,欣喜的樣子。(15)南山,指終南山。在今西安市西。(16)一牛田,一條牛所能耕種的田地。指一小塊田地。(17)營五畝之宅,經營五畝地的田園,指自食其力的平民生活。(18)結夏課,舉子在夏日邀集同輩,讀書習文,以備秋季應試,稱“結夏課”。(19)為具,安排飲食的器具,指準備酒食。(20)伸眉,揚眉。(21)脫屣(xi喜)世事,比喻拋棄世俗生活。脫屣,脫掉鞋子。(22)勝概,優美的景色。(23)庶幾,或許可以。(24)家在嵩前,金宣宗興定二年(公元1218年),元好問移家登封(今河南省縣名)。嵩,嵩山,在登封縣北。(25)矯首,舉頭。(26)愜(qie怯)意事,令人心滿意足的事。(27)高貲華屋,富足的錢財和華麗的房屋。貲,同“資”。(28)造物者,指上天。靳,吝惜。(29)澹乎,清淡的樣子。(30)漠乎,漠不關心的樣子。(31)自放,自我放逐。方之外,指世外。(32)輞川,水名,在陜西藍田東南。唐代王維曾在此筑別墅閑居。
〔分析〕
這是一篇送別關中友人的贈序,作者藉此臨別贈言抒發了對關中舊游之地的無限向往之情,以及高蹈遺世的歸隱之志,但是細玩詞意,字里行間所流露的心態是頗為復雜的。這就需要我們聯系元氏寫作此文時的境遇來理解其情志。
元好問是太原秀容(今山西忻縣)人,蒙古入侵,兄長遇害,他在金宣宗貞祐二年(公元1214年)攜家流亡到河南福昌三鄉鎮,興定二年(公元1218年)又移家登封,并在昆陽買田置產,在登封住家達九年之久,文中所謂的“家在嵩前”即指此。這期間他于興定五年中進士,又于正大元年(公元1224年)中宏詞科,授儒林郎,充國史館編修,他只身在汴京供職,后辭官回到了登封。這篇贈序當作于他身居汴京的時期。這時的金朝已處于風雨飄搖的危亡境地,自國都由中都(今北京)遷至汴京以來,北方的大片土地已被蒙古侵占,中央政權正日趨分崩離析。心懷濟世抱負的元好問目睹政治腐敗、國事日非的景象,自然萌生出歸隱之想,但是輝煌的歷史文化又使他心猶不甘,感慨無窮。本文所表述的就是這樣一種復雜的心態。
文章的第一段概括關中的風土人情,贊為淳厚質樸、剛直尚義,有秦漢遺風,而且山川勝景天下無與為比,“故有四方之志者,多樂居焉”。“四方之志”是一個復義性的詞語,它指一種游歷四方的志向。關中的山川風物足以使人流連忘返,故有此志者“多樂居焉”,那末這種“志”當然是一種山水游觀之志。但是關中的魅力又不止于此,它是周秦漢唐的舊都所在地,古代的英雄豪杰曾在此創造出輝煌的業績,所謂“秦漢之舊”也包括著那些輝煌歷史的流風余韻,那末向往于斯者的“四方之志”當然應該是那種以天下為己任的建功立業之志了。“四方之志”的這種復義性反映出元氏微妙的矛盾心態,我們從下文的述志中就可體會到。
文章的第二段抒發了作者對關中的向往之情以及渴望卜居于斯的強烈愿望。先交代元好問二十多歲時侍奉先人于略陽。后又述及他在長安參加秋試而盤桓了八、九個月,當時他富貴子弟的習氣未除,沉迷于杯酒之間,因而無暇飽覽關中的山川風物,留下了深深的遺憾。接下來寫他在與關中友人的交往中對秦地的了解越加豐富,每當談到故都風物就會眉飛色舞,心向往之。這一次他與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相約在靠近終南山的地方覓一塊土地,蓋幾間房屋,就可以一起讀書飲酒,結伴出游,高談闊論,遺落世事,寄情山水。由此看來,他之向往關中似乎就是為了歸隱山林,滿足游觀之愿。但是細加揣摩就能體會到其深層的意蘊。他對漢唐舊都、藍田、鄠、杜間風物的心儀無疑包含著對輝煌歷史的追懷;他雖然要高蹈遺世,但又要“覽山川之勝概,考前世之遺跡,庶幾乎不負古人者”。這些話說得婉轉,耐人尋味。表面上說的是游山玩水,尋訪古跡,而深層的意義則是考察形勢,以古鑒今、追慕先賢而拯世濟物。形式上是高蹈避世,實質上是蓄勢待時,以便乘機而作。回過頭來再看上文所謂的“四方之志”,其復義性也就更加瞭然了。第二段的最后,元氏感嘆自己有家室之累,不能前往關中,只能“矯首西望,長吁青云”,向往之情,溢于言表。
第三段揭示這種向往之情產生的現實根源,乃是有感于塵世的惡濁。這一段的議論妙在婉而多諷。他不直接指斥那些利祿之徒,而只是說“美食大官,高貲華屋,皆眾人所必爭,而造物者之所甚靳”,言下之意反映出作者對名利場的鄙夷之情。接著表白隱逸之志,“閑居之樂”雖淡乎無味,漠乎無得,卻是其“所貪”,著一“貪”字而高蹈之志畢現。作者盡管矛盾重重,最后還是歸結為隱逸,因為元氏目睹朝政之不可為,只能將建功立業之志埋藏到心底了。從他的詩作“利端始萌芽,忽復成禍根。名虛賣實禍,將相安足論”(《飲酒》);“人生要適情,無榮復何辱。乾坤入望眼,客我謝羈束”(《隱亭》)。可以看到他時時流露出的隱逸思想。這和本文最后的“待我于輞川之上”,追蹤王維的志向是一致的。
本文的風格雄深雅健,慷慨多氣,這與作者所崇尚的關中風物的陽剛之美是聯系在一起的。他生當亂離之世,空有濟世之心而無回天之力,只能寄志于關中的地理人文、歷史傳統,將它們作為自己的精神皈依,因而文中回蕩著一股蒼勁郁勃之氣,出處仕隱的內心矛盾又使文意委婉曲折,欲說還休,耐人尋味。前人評元氏此文:“情深,意遠,氣岸。妙極老蒼。”(李祖陶:《金元明八大家文選》)誠為中肯之論。
上一篇:散文賦《送李愿歸盤谷序》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散文賦《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原文與翻譯、賞析